学习和认知科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求真”,这种“求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从认知的效度上看,科学求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也可以说科学求真需要步入三重境界。
探求“真相”。在认知论上,科学的哲学定义是致力于揭示自然的“真相”。这是科学求真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认知目标之一。所谓“真相”,就是事物表现出来的真实现象。儿童认识世界,首先是从现象入手的,儿童的认知很难从现象直接跨越到本质,而是需要对诸多现象进行一番必要的考量和研究,并从中确认真实有效的情景和现象。这是进行本质探求的第一步,也是科学求真的最重要环节。自然界的物象是错综复杂、纷繁多样的,要认识世界,就需要透过这些复杂多变的物象,找到事物本身固有的形态和表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有弄清楚了事物的真相和表现形式,接下来的科学求真才可能得以展开,并一步步深入下去。
儿童探求真相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一般都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需要在众多现象中识别“假象”。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状态很多,有些却不是它的真实现象,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在识破假象中,找到和确立起真相。二是制造现象,并进行甄别。有时,需要研究的对象尚未表现出它的各种特征和外在现象,要研究它,就需要制造出一些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细致的考量和研究,从而捕捉到事物的真相。
探求“真实”。哲学上的“真实”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探求“真实”,离不开“真相”的植入和支撑,探求真实,就是在识别真相的基础上,并以真相为依托,对事物的本源和内在规定所作的研究过程。
“真实”不同于“真相”,或者说“真相”不一定是“真实”。“真实”是事物的核心品质和内在要求,也是事物存在的理由和固定形式。“真实”引发“真相”,“真相”源于“真实”。抓住了真实,就能够很自然地识破一切真相,但识破“真相”,未必就能抓住“真实”。两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真相”不是“真实”。比如:在凹凸不平的冰面上滑行,摩擦力会变小。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却不是“真实”。真实的情况是,冰刀在凹凸不平的冰面上滑行时,产生的压强增大,于是冰的熔点就降低,冰鞋和冰面之间产生了一薄层水,因此滑行起来更顺畅。其次,“真相”不等于“真实”。比如:为了证明“空气占据空间”,通常是做一个烧杯倒扣蜡烛实验(蜡烛粘固在水槽里)——烧杯里的氧气因燃烧耗尽,水位上升填补氧气原先占据的空间。这种解释就是“真相”,但真实的情况很复杂:氧气虽然用完了,但在支持燃烧时变成二氧化碳,也会占据空间;另外,烧杯罩住蜡烛时,烧杯里的空气变热,按理说,热空气体积膨胀,会增大烧杯里空气的压力,外面的水不但不能进去,烧杯里面的水还应该被热空气挤压出来才对……最后,“真相”不完全是“真实”。有时真相只是在特定条件下表现出的“真实”的某个方面。比如:通常情况下,水是“热胀冷缩”的,这是真相,也是“真实”,但这种“真实”必须在4℃以上才行,一旦低于4℃,“真实”就是相反的(热缩冷胀)。
探求“真理”。所谓真理,就是某一类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和内在规定。一般情况下,“真实”相对于事物的个体,研究的是具体问题。“真理”则是类群的共性,是在众多个体真实的基础上,推导出的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和本质属性。比如研究蚕,不仅是研究蚕的“真实”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从对蚕的研究中,归结出这一类昆虫的共同属性和特点。这才是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本义所在,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科学,即科学求真的最高目标。
探求“真理”是科学探究的最高境界,但探求真理的过程依然是一个持续渐进的动态过程。由于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类的认知也是不断发展的。认知是无限的,对真理的探求也没有止境。任何一种求知和探究,即便形成了较为完善和成熟的结论,在事物的发展和进程中,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交织和碰撞中,还会出现新的欠缺和不足。真理永远只是相对的,正是这种相对性,让真理永远充满缺憾美。也正是这种缺憾美,把人们一直引向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和探索中。
(作者为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校长)
编辑:李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