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大家论道 > 正文

成长,其实就是不停地“行走”

作者:崔志钰 发布时间:2017-03-0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成长永远是自己的事。如果你不想往前走,无论外力如何推动、高人如何相助、制度如何施压,也是很难前进的。你停止前进的脚步,就意味着你在“变老”;你不停地“行走”,就意味着你永远在“长大”。

  懂得“行走”——

  赢得自己的尊严

  每个人都有一段时间是不懂得“行走”的,其一是没有方向感,不知要走到哪里去;其二是没有形成过硬的“行走”技能,无力“行走”。

  1991年,我考入扬州大学农学院畜牧专业。在校期间,我并不满足于在校所学的知识,常到校外参加计算机培训班,学习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职业学校,学校领导了解到我在大学里学过计算机,就让我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学校的4台无盘工作站是当时的全部“家当”。由于是“半路出家”,为了教好计算机这门课程,我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拼命学习专业知识、练习操作技能。当时计算机的应用很简单,无非就是打字、排版及一些基本的数据库应用。一有时间,我就坐在计算机前练习打字。努力总有收获。我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打字速度达到每分钟140字,成为当时学校打字速度最快的人,甚至还在全市的汉字录入比赛中获奖,这一技能使我赢得了学生及同行的尊重。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开始如饥似渴地探寻电脑的奥秘,从配件到组装,从软件应用到硬件维修,我逐渐拥有了电脑故障诊断的“特异”功能,能一耳听出、一眼看出故障源,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排除。久而久之,我在学校和当地有了一点“名气”,学校及附件居民只要电脑出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我也在忙碌中获得一种成就感。

  由于生源的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会时常发生调整。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逐渐找回感觉的我,不得不随着学校专业的调整,时不时地操起旧业。我似乎成了一个“超级替补”,经常在畜牧专业教学和计算机专业教学之间切换,以至于在评中学一级教师时,我评了两次,成为当时全县仅有的既有生物一级教师资格又有计算机一级教师资格的人。

  一张张学历证书和一次次实践历练,助我完成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原始积累”。从中我深刻领悟到,路是靠人走出来的,目的地只有行走才能到达,懂得“行走”才能赢得尊严。

  学会“行走”——

  留下自己的足迹

  只有行走,才会留下一串串足迹。在学会“行走”的过程中,每个人总离不开“重要他人”和“关键事件”。

  2004年,我首次有机会参加县级教学竞赛,虽然名落孙山,但专家的评课给我留下了刻骨的印象,使我第一次明白教学原来有那么多的学问: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中,如何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如何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赛后,根据专家的点评,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再修改,以“网上游黄山”为题写了一篇文章发给了《信息技术教育》。两个月后,当我捧着印有自己名字的杂志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涌上心头,从此开启了我的科研之路。2009年,南通市遴选名师第一梯队培养对象,也许就是这些零星发表的论文,也许导师们看中了我不服输的性格,也许是对职教的政策倾斜,我出人意料地进入了南通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当时我的身份是南通市骨干教师,而此时梯队成员中有很多已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最少也是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后来了解到,我当时入选的分数仅有48分,是所有成员中最低的,正是导师们的破格、照顾成就了后来的我。

  我认为,一个人会不会“行走”,关键看是不是在沿着一个方向走,如果一个人没有方向,迟早会“迷路”。无论是前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快速积累,还是后来论文的零星发表、参加一些竞赛获奖,这些只是行走途中收获的一些成果,自己究竟要走向哪里,我甚至想都没有想过。直到进入南通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后,那种浓郁而良性的竞争氛围激活了我身上的每个细胞,同时也使我陷入无形的焦虑中。“明确教学主张,确定专业方向”,导师团给我开出了带有命令性质的“药方”。在这种压迫与焦虑中,我开始系统思考我要到哪里去、我该追求怎样的教学、课堂应该“剩下”些什么……这些教育的本原性问题,逐渐形成了中职生“错位发展”的教学主张和微型游戏项目“八部曲”教学样式。正是在这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教育专著,形成了每日读书的习惯;正是在这期间,我的所思所想所做以一篇篇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正是在这期间,我收获了市、省、全国教学竞赛一等奖“大满贯”;正是在这期间,我收获了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省教学名师等各类称号。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朝向哪里进而学会“行走”时,沿途所有的“风景”也就成了“副产品”,然而正是这些“副产品”使旅途更为充实、行走更有诗意。

  坚持“行走”——

  形成自己的节奏

  当一个人学会“行走”之后,往往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行走了一段路后就止步不前了;有的人可能会走走停停;有的人则永不停息“行走”的脚步。

  在确立中职生“错位发展”教学主张之后,我开始了艰辛的教学探索,努力寻找一种与教学主张相匹配的教学样式。其间,有人善意地提醒我,都正高、特级了,还追求什么;有人善意地建议我,调到教育行政或教育科研机构去;有省内外的学校向我伸出了“橄榄枝”……面对各种建议、诱惑,甚至是不理解,我心如止水,我牵挂的是心中的教育“桃花源”:实现每个中职生个性的、力所能及的发展;让每个中职生幸福地享受学习,不再为学所困、为过关而烦、为考试而忧;形成一种适合每个中职生的教学样式。当微型游戏项目研发遭遇困境、当微型游戏项目平台创建遭遇瓶颈、当微型游戏项目课程开发举步维艰之时,我们没有停下脚步观望;当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国家教科研成果奖接踵而至时,我们也没有停下脚步庆祝,我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行走”节奏,我们也早已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就这样,我一路走来,并且还会一路走下去,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已不再重要,“行走”途中会看到什么不再重要,最终能到达哪里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行走”本身,坚持“行走”,就是最好的姿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李月昭

上一篇:不经意间的精彩

下一篇:春天如约而至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