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肖俏欣 潘永春)在风景秀美的蠡湖畔,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生来来往往。对这些年轻人来说,生命中不乏可敬可爱的老师,有的老师教授他们知识,有的给他们以启迪,还有的伴他们成长。这其中,有位老人很特殊,他以和蔼的笑容,睿智的言语,深厚的人生阅历,崇高的人格魅力走进了化工学子的心灵深处。这位老人便是李宗元老师,同学们亲切地称他为李爷爷。
天意渐凉,无锡又将入秋了。每年这时候,李宗元老师都会习惯性地向学校招办、校办以及化工学院分团委询问新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在奖惩、资助、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新制度。9月25日晚,他为化工学院新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走好大学这一步》。细细算来,李老为化工学院做新生入学转型教育报告,今年已经是第二十个年头了。
三尺的讲台,坚持漫漫二十年
“早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想法,也算是一个梦想吧,就想和学生交流二十年,但是当时我不敢明说,毕竟那时已经70多岁了,能不能再活十年还是个未知数……直到05年,我才跟学院甘为民书记正式提出与化工学院学生交流二十年的想法”。随着李宗元老师的娓娓道来,二十年的时光仿佛在眼前缓缓展开,交流的学生从80后到90后再到95后,化工学院的地址也经历了从青山湾,到青山湾和梅园校区两地再到蠡湖畔的变迁。一转眼,二十年的约定如期而至了。这些年,随着时间的侵蚀,糖尿病、带状泡诊、血尿,背部脂肪瘤等疾病开始越来越频繁地折磨着李宗元老师的身体,期间单位组织旅游疗养,他婉言谢绝,但是化工学院学生请他作报告,他却从未推辞。李老师每次到校都拒绝接送,独自乘坐公交车到校义务为学生作报告或座谈交流。并且每次报告都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李老师说,“提前到达会场好啊,这样才能和同学们交流,才能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听到同学们的心声。”
“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的指点,有同学的切磋,有浩瀚的书海引路……”熟悉的声音又一次在化工新生入学教育的会场回响。今年,李老师为新生带来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的演讲。“国家每年给大学生的培养费在30300元左右,加上父母给的学费和生活费,算起来学生每天受教育的成本150元左右……”“目前,我国虽然进入了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但是不到2%的青年同龄人才会有机会进入像江南大学这样的211高校学习。”每一年的化工学院新生入学教育报告上,李老都会通过具体的数据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激励同学们珍惜大学时光,努力学习。最令化工0901班王亮同学印象深刻的是“李宗元老师由于身体缘故,每每谈到动人处,我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位老人身体在颤抖,他正是在用颤抖的身体在表达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大多数教授讲课均以理论服人,而李老的报告却是在用身边的真实故事感染人,用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同学们评价他的报告“如浴春风受益多”,“在风趣幽默的谈吐中懂得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同学们说,李爷爷的报告信息量大,他对生活的激情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感染了我,我要认真地规划和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明确发展方向,走好大学这一步!
没有红章的聘书,承载了满满的感激
“我这一辈子单位换过,职务换过,但是青年工作的岗位没换过,和青年同学交流是我的愿望。”二十年来,李老师始终坚持联系学生、走进学生、引导学生,每年都在新生转型教育、党校培训、重大纪念日等活动中与同学们分享经历,共话成长。据不完全统计,退休以来,李宗元老师为校内外作报告500余场,听报告人数达十万人次。其中为化学与材料工程的学生作报告超过60场,累计听众6000余人次。
“以前,我家离学生宿舍自行车就五分钟,因此,有空就往学生宿舍一走、一坐,就和学生聊起来了。”数十年如一日的学生工作,已然成为李宗元老师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学校从青山湾搬到新校区,李老师每次到化工学院要花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年往返化工学院都要十几次,每个月超过一次。”李老师自豪的说。学院每次提出接送的请求都被李老师坚定拒绝,“如果你们一定要接送,我就不来了。”拒绝接送,拒绝报酬,是李老师的原则。化工学院的党课,班级的团日活动,只要是老师同学有邀请,李老从不推辞,风雨无阻前去与同学们交流、做报告。
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厘清认识,把握前进方向,李宗元老师坚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需要一桶水。他订阅8份报纸,坚持每天阅报、看新闻,关注时政、经济、青年问题。他的报告贴近学生,深入浅出、生动感人。讲座中他通过亲身经历的一个个小故事,启发同学们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他结合时事政治,解读中央精神,勉励同学们身在校园,心系天下。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李宗元老师主动联系化工学院,组织参与了“红色讲坛”系列活动,并亲自为化工学院的学生邀请来了一批阅历丰富、责任感强的老人,其中包括曾三次登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的郁期清,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老战士,原无锡轻工大学纪委副书记林安乐,1946年在“苏中七战七捷”战斗中负伤截去右上肢的江苏省荣军医院离休干部吴成等。当时,“红色讲坛”系列活动在整个学院掀起了“知党史,明责任”的热潮,化学工程与工艺08级党支部聘请李老师担任支部党建顾问,没有红章的聘书,李老欣然接受,并指导他们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
李老师从1996年起担任化工学院的入党联系人,先后联系学生60余人,其中50多名同学已经加入了党组织。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提供针对性指导,他坚持每年与他们谈话不下十次,每次谈话3小时以上。应化0702班的方源便是这些学生中一位。“其实在与李老师接触前,我的入党热情不高,并对一党内存在的一些现象比较反感。”在与李老交流沟通一年之后,“我在思想改变发生了一些改变,可以说,他就是我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在方同学给学院党委的思想总结中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这种变化,她写到,“我虽不是一名党员,但今后我定会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毕业之际,她与李老师约定:“如果我的产品能够投入商业生产,我一定给您寄一份。”
泛黄的信笺,传递着沉甸甸的爱
“青春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现在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未来的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希望大家用奋斗的青春换一份无悔的回忆!”这是讲座最后李老师送给化工学院学生的寄语。除了与在校大学生分享他的人生经历、成才观念之外,李老师还经常跟同学们交流他投身“希望工程”的感受。从1992年资助第一个儿童至今,他先后资助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苏北宿迁、贵州镇宁县、湖北郧西县、陕西丹凤县、云南麻栗坡县、四川汶川、绵竹等地贫困家庭20个孩子,累计资助款达十多万元,与孩子们通信200多封。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第一时间为汶川捐款,交特殊党费2000元。当李宗元老师得知无锡市四院转来几十位汶川地震重伤的学生后,他前去看望30多次……
李老常常说“在他看来,投身希望工程,最重要的是要有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资助一名困难学生读书,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这么困难,只要有心,多数普通老百姓完全可以承担得起”。李老师珍藏着已经泛黄的04年资助的小学生给他写的信,信上说“您资助的400元由老师保管着。每个星期我俩都定时去老师那领5元的生活费。过年前,老师还领我们到街上买了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当时,我哭了......”这名孩子的家乡,年均收入每人不足300元,贫困人口占95%以上,李老师资助的400块钱,是他们半年以上的家庭收入。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化工学院不少学生都加入到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完成学业的行列,其中,应化系09级学生金鑫参与了一个为期三年资助云贵小学生的项目。化工系09级学生安文也利用自己做兼职和获得奖学金的钱,资助徐州一名困难学生。化工专业学生党支部成员连续五年接力结对资助安徽金寨小学困难学生并进行暑期支教。通过讲述资助学生所在地艰苦的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孩子们对求知的渴望,李老师告诉同学们,与这些孩子相比,我们化工学院的同学们是幸福的,因此,同学们要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多向老师们求教,多去图书馆充实自己。
载普天大爱,系九州学子。助寒窗,引梦想,数载坚忍,不尽绵延爱心。虽老骥,志千里,花落成泥,广育天下栋梁!感谢您,李老师!
【人物档案】: 李宗元,原无锡轻工大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现任校关工委顾问、党委兼职组织员、无锡市关工委报告员。1952年开始参加学生工作,1995年退休以来,李老师坚持每年为化工学院新生做报告,担任党建联席人,并指导党支部、班级开展活动,到今年,已经二十个年头了。李老师的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多次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