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触及另一个灵魂”,捧着一颗求真务实之心,怀揣着一份对教育的使命感,王翠萍从一个稚嫩的非专业幼教老师,磨练成了一名成熟的骨干型幼师,带领着孩子们一步步地成长。
在滨湖实验幼儿园,记者看到了正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王翠萍。她软声细语、眼中含笑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更是溢于言表。她告诉记者,是对孩子们的喜欢和对幼教事业的热忱,支撑着她走过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8个春夏秋冬。
“我喜欢孩子,我要做个‘孩子王’!”2007年,受着直觉的吸引,大学毕业的王翠萍踏入了滨湖实幼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初为人师,她信心满满。然而,主修中学语文的她很快就遇到了她幼师工作中的第一个难题:不懂乐理。“相对于中学,幼儿园是一个更为综合型的领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王翠萍回忆说,当时不会看五线谱,更没有接触过钢琴的她在音乐课和舞蹈课上卡了壳。
坚决不打退堂鼓!王翠萍在此时发挥了她勤奋好学的韧性。毫无退缩之意的她主动向老教师们请教,并到专业机构报班学习。华灯初上,结束了一天工作的王翠萍往往在钢琴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知疲倦。慢慢地,她会识谱了,会两手弹琴了,会流利的弹奏出一些国际名曲了。一年多的时间里,王翠萍逐步掌握了弹唱、舞蹈、手工等技能,具备了幼师所需的专业素养。2013年,王翠萍参加了幼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技能考试、说课一次性通过。
在滨湖实幼6个园区百位教师中,王翠萍是出了名的悟性高,敢于尝试。面对电子白板在教育界的风行,她自发地研究琢磨起了白板教育。下班后去青祁园区练习,回家后自主练习。2012年10月,在幼儿园同事和领导的鼓励下,她所执教的《小班科学 图形分类》在河南洛阳走上了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赛课现场,并从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王翠萍喜欢与书作伴,一路走来,她始终对书香保持着绵绵不尽的情感。她喜欢书的丰富精彩,沉醉书香的馥郁悠远,更希望在书籍中寻找教育的理想。2012年,有着“滨湖区读书明星”的她在园区负责人孙锡霞的鼓励下,重拾书本,备考在职研究生,“把这些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和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很快就看进去了。”王翠萍说。
10月,她走进了教育硕士全国联考考场,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她重回校园,开启了专业成长的新路程。她跟随博士生导师刘晓东研究“儿童观”,先后撰写的39篇论文、案例在核心、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她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也为周边的青年教师们带来了正能量。
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王翠萍对幼儿教育开始了反思。“让孩子成为孩子,而不是成为谁心目中的孩子”,王翠萍说,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的是自在快乐的体验和经历,而不是单一地成为大人们心中的期许。而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从家庭入手,让家长转变观念。
她组织家长参与到日常活动中去,加强家长对孩子经历的代入感;开展幼小衔接的讲座,告诉家长幼儿园的孩子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从而避免揠苗助长;进行半日活动绘本讲座,让家长体验孩子的快乐,看看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坚持纵向发展,拒绝横向比较”,王翠萍说,以儿童为本位,坚决不能纵容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同时,她还注重孩子个性的培养,顺应孩子,追随孩子,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与爱好。她将这一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即使是做操这样的小活动,她也懂得将生成和预设相结合,把枯燥有难度的韵律操加入儿歌化的内容,和孩子们共同创编“趴趴熊奇遇记”主题韵律操,让孩子享受成长的乐趣。
王翠萍这样告诉记者:“我热爱我的工作,我所担当的绝不仅仅是普通教师这个角色,我还是孩子们的父母、朋友、榜样。面对多种身份,我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站着看孩子的身高,坐着看孩子的眼睛,蹲着看孩子的心灵。而我微笑地蹲着,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美好的心灵,还听到他们内心里花开的声音。爱一朵花,就让我陪着她一起绽放,且放且幸福!”王翠萍这样说。
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