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派教育 > 杏坛星光 > 正文

吴爱华:让农村的孩子享受艺术教育的阳光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吴爱华,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2003年进入公道中学工作,现任艺教处副主任,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师,一直凭着一颗热忱、执著的心追求着为人师表的快乐与成功,在一个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一、孜孜追求:“让农村的孩子享受艺术教育的阳光”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她深知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工作中,除了上好普及的音乐课外,一直在努力拓宽课外艺术教育活动领域,定期组织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努力推进体艺2+1活动,开设了合唱、舞蹈、戏剧等多个社团,坚持让音乐伴随孩子们成长的理念,让农村的孩子同样能受到艺术的熏陶,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音乐发展空间,还带领学生参加省、市、区各项才艺大赛,如省艺术展演、市区文化艺术节、并获得了省市区特等奖一等奖的成绩。本人也因此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学校合唱团还多次应邀参加扬州电视台、市区教育局各项文艺汇演,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的演出、比赛,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舞台表现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他们对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无穷魅力。 

  二、潜心研究:“让音乐高考的艺术之花在农村中学绽放” 

  吴爱华工作13年来,一直坚持在高三一线教学,深知作为一所农村中学,音乐生基础还比较薄弱,要想让每个音乐生都有一片成功的蓝天,还需要我们专业老师踏踏实实,精心研究教学方法。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量身设计每个学生的考学方案,尽管工作苦,压力大,她常化压力为动力,积极进取,一如既往地对我的学生呕心沥血,付出应有的精力。正因是对事业的执着与永不停息的追求,学校音乐考生高考专业合格率均为100%,多名学生被31所独立院校和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录取,就是凭着这种对教育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她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永远保持着一种崇高的敬业精神、告诉自己要用心地做教育中的每一件小事、耐心地处理班级里的每个问题、用全部的爱呵护着她们。她播种阳光,收获了春天。学生是她最好的荣誉证书。 

  三、率先垂范:“让音乐组成为优秀的学习班组”作为学校音乐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她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次参加省市区各个音乐骨干教师培训,并于2013年赴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学习,不断对自己“充电”,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专业能力。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作,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她始终能够抓住重点,抓实环节,积累小的经验,汇集大的成果,从而使自己的工作干的有声有色。同时,她切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侧重指导年轻音乐教师学习业务,耐心帮助他们进行课改,解决他们教学知识上的疑难,弥补他们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使他们的工作进步较快,效果显著。所指导的音乐教师,也多次在市区各项大赛中获奖,她所在的音乐组也多次被表彰为“优秀学习班组“,”高考先进集体“等。并于2013年创成了“江苏省艺术特色学校”,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追求卓越:让自己飞的更高、更远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她深深体会到,在当今科研兴教,呼唤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是不竭之泉,时时奔涌出清新的、闪烁着斑斓色彩的溪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她兢兢业业,尽力献出自己应有的才华和一份对教育事业的爱心。广泛汲取营养,及时进行反思,转变教育观念,捕捉新的教学信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在学校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各位同事的热情帮助下,她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参加工作以来,她积极参加省市区各项教学专业基本功大赛,7次获市区一等奖,1次省三等奖,1次市二等奖,多次撰写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如:20135月撰写的论文《音乐高考思想工作之我见》发表于《北方音乐》;20148月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学音乐课堂的三部曲》发表于《音乐大观》等,还有多篇论文获奖,本人也因为工作业绩先后被表彰为扬州市高考“教学功臣”,扬州市高考先进个人,邗江区优秀教师,邗江区“领先达人”,邗江区“巾帼标兵”,邗江区“敬业爱生”典型,邗江区优秀共产党员,邗江区公道中学“十大贡献人物”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深知后面的路还很长。她说:“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搞好教学,在教育这片田园里勤奋耕耘,积极探索,奉献我无悔的青春。”

    

    

责任编辑:李月昭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