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杨树亚:做思想者,更做行动派

作者:王丽 发布时间:2025-02-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个人档案 

  杨树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获评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劳动模范等。他坚守语文教学与学校管理近30年,坚持以“美”的儿童观、“慢”的成长观、“活”的评价观治校,努力让每一个儿童“享受优雅而从容的童年生活”。聚焦“思辨性阅读”“MAN阅读课程群”等语文教学专题,出版专著《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思辨性阅读:儿童思维品质的涵育》。 

  “南京有很多知名校长,他们办学业绩突出,为什么采访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二楼办公室里,学校党总支书记杨树亚向记者发问。剑眉下的双目,十分坦诚。

  为什么关注杨树亚?

  1995年,南化公司负责人到阜宁师范学校选拔毕业生,杨树亚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进入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任教。30年过去了,他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和“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从南京郊区小学校长成长为南京市名校长和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其间,他历经三区四校,在语文教学与学校管理两条路径上行走,由研究思辨式阅读教学起步,进而思辨教师专业成长,思辨学校管理,思辨儿童教育路径和规律,再以美学视野思辨学校教育生态。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原校长袁浩曾说,杨树亚比众多同龄佼佼者更为突出的原因在于,他既是一名优秀教师,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思想者。

  上课、阅读、科研,教师专业成长要跨越“三重门” 

  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优秀,那几乎像是一个神话;而是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教育的真谛。杨树亚的从教生涯,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解。

  初为人师,还没有来得及品味作为引进人才的骄傲,杨树亚就接连遭遇“棒喝”。刚走上讲台的第二个周一下午,南京城热浪炙烤大地,杨树亚有点紧张,教研员要来听课。不过,他上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一首歌词嘛,简单。他带着孩子们读了几遍,再跟着音乐唱。教研员评道: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过了两天,教研员又来了,这次杨树亚执教的是《练习一》。他读题目,学生照要求做。听完课,教研员又浇了一盆冷水:练习课,不能光做题目!

  优秀毕业生杨树亚被贴上“不会上课”的标签,成了被听课专业户,隔三岔五总有人推门而入,杨树亚感到紧张与焦灼。为尽快“站住”讲台,他反复揣摩评课意见,恶补式苦读教育期刊。两年后,一位老教研员给他机会面向全区执教《麻雀》一课。杨树亚闭门苦研,问计诸师,两课时一气呵成。

  讲台如何“站稳”?2000年左右,南化四小依据相关要求申报了一项规划课题,杨树亚搭便车获得第一份课题证书。他觉察到:一名教师课上得再好,可能只停留在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如果把课堂变成课题,去研究、去思考,重返课堂会有不同的视野和境界。

  杨树亚着手小微课题研究。之所以称为“小微”,是因为研究切口很小。比如,每上一课杨树亚都结合该文以及学生特点思考:这篇文章可以留给学生什么,这节课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怎么围绕问题设计属于我的、属于课文的、属于班级的教学方案。为了“拉直”这些问号,他钻研理论、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钻研自己。

  2006年2月16日,经过区级选拔,杨树亚以《爱如茉莉》一课参加南京市级赛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4月9日,作为南京市代表,他以这堂课参加首届苏教版阅读教学大赛,却铩羽而归。成也“茉莉”,败也“茉莉”。一个多月里过山车般的体验,引发杨树亚深思:南征北战地磨课,磨去了“茉莉”的芬芳!结合小微课题研究,他生发出“站好”课堂的渴望。

  杨树亚发现,从文本信息的输入到阅读成果的输出,一般经历读清楚、想清楚、说清楚三个阶段。一味地“读”与“背”只会让学生成为词语的仓库,而谈不上语言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运用。2007年起,他探索思辨式阅读,引导学生跳出知识传递与语言积累的浅层目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这项基于学情的研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杨树亚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整体把握。

  有的人在距离成功最近的时候灰心丧气,也有的人在即将登顶时自我满足。杨树亚“向前走了一步”,把课堂变成课题。2008年,南京市教研室举办名优教师习作教学研讨会,他执教绘本作文《爱心树》。不耽于如潮好评,他思考借助绘本丰富儿童习作资源,立项市级课题。杨树亚“往深又走了一步”,把课堂变成课程。在南京市举办的名特优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课观摩会上,他执教阅读推荐课《淘气包埃米尔》。40分钟过去了,在“下课啦”声声催促中,孩子们恋恋不舍走出课堂。从这节课出发,杨树亚和团队聚焦课外阅读,逐步衍生出“课外阅读课程”。

  2009年12月,杨树亚结集出版《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他说,教师专业成长“大道至简”,就是上好课、多读书、做科研。

  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还要有基于“这一个”的行动

  “大厂”,是老南京人对江北传统工业重镇的称谓。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坐落于此。这所创办于1961年的前南化公司职工子弟第四小学,满足了周边民众的基础教育需求,学校管理行为也深植企业文化基因。

  从1995年到2015年,杨树亚在这里做语文教师,做大队辅导员,做行政管理。2009年,时任校长突患重疾,副校长杨树亚一下子被推到前台。作为“老”教师,杨树亚熟悉校园每一丝气息;作为“新”校长,杨树亚意识到,南化四小要发展,必须跳出“小满即安”舒适圈。如何寻找新的办学支点?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他和同事们开启突围之路。

  在国家督学成尚荣的启发下,杨树亚和老师们首先校准校园“人”的坐标——教师,是走进儿童世界的使者;学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主人。座谈、问卷、沙龙、研讨,南化四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校园一隅的小园子“怡园”隐喻理想教育模样,营造“怡然”校园文化。杨树亚提出,“让每一名师生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师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前者指向教育的“每一个”,后者指向教育的“这一个”。

  技能达标、校园吉尼斯、团队教研、“四人行”微型团队,南化四小研创出师生成长4个模块,守住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办学底线,催生了一批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杨树亚在历练中从教学者向管理者转身。

  2009年秋,原扬子石化第三小学教导主任胡红被杨树亚“点将”到南化四小担任副校长。胡红说,杨树亚发起组建“攀·灯”名师工作室联盟,一改校本教研高耗低效状态,新老“两极”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短短两年,语文团队就面向全市举办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持续的教学探索中,她自己也从市学科带头人成长为省特级教师。

  一进学校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座现代民国式门楼,透过拱形门,一眼瞥去,对面教学楼“怡起成长吧”5个字伸手相招——这是记者前往南化四小看到的校园一景。现任校长葛春庭说,他和老师们接力创建“怡然”文化,并进一步凝练为“养怡”校训。当办学理念在校园传承并生发,就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吧。

  2015年末,杨树亚“进城”了,调至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任校长,记住了“立美”校训,不过,彼时他还不甚清楚“美”的分量。2016年8月,他调至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任校长。从江北到江南,杨树亚面临的不仅是区划和校际变动,还有地域文化、施教群体包括家长群体的改变。

  杨树亚看到,建邺实小有全新校舍,有按照现代学校办学标准配齐配优的硬件设施,还有一支充满朝气的年轻团队。大学之大不看大楼,看大师。他认为,大学如此,小学亦然。

  杨树亚问老师:“怎样解读我们校标的含义?”老师们回答:“就是建邺实小首字母JYSX的艺术组合。”杨树亚摇头:“以我这个新来者的身份看,分明是一只小蜗牛!”一席话,老师们陷入沉思,想到作家张文亮的文章《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想到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一只蜗牛,竟然有如此的教育隐喻!

  找到软实力提升的落点,杨树亚邀请教育专家走进校园,与管理者对话,与青年教师对话。他和老师们以“小蜗牛”为校园文化图腾,提炼“支持儿童慢生长”教育主张,逐步建构“小蜗牛童韵课程”体系。

  回望办学历程,杨树亚凝练出切己思考。“不懂教学的校长没有管理的话语权;校长的思想要通过具体的学校实践来表达。”他说,“南化四小告诉我,学校管理要聚焦于人的发展,看见个体的独特性。建邺实小警醒我,支持儿童慢生长,就是要把准儿童生长的节律。”

  建构“教育三观”,用儿童美学打开成长之门

  “嗨,你们好!……步入毕业班,学习压力会变得更大,作业会更多更难,你们可以发泄,但过后一定要振作起来,因为你们奔赴的是闪闪发光的未来!”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教学楼东面立着一个书页形状雕塑,上面印着一封信。2023年9月13日,该校六(8)班学生在窗帘后意外发现,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写了一封信,留给教室的新主人。

  信,是毕业学生的祝福,更是他们美好记忆的见证。2020年秋季学期,杨树亚到新城小学任校长。学校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区划调整、河西开发、集团化办学等举措,原先设计办学规模6轨36个班,生源翻了一番,乡村校一跃成为南京河西新城热点学校。

  到校第二天,杨树亚就接到12345热线工单,家长投诉的仍是老问题:教学设施不足,一半学生要分流至其他校舍“借读”。

  “处理工单不难,我思考的是怎样推动这个资源富集的区域名校高位发展。”杨树亚想起石鼓路小学的校训。“石鼓路小学一直坚持立美教育。学校的历史对我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关于美这个概念如何引领学校发展。”他说,6年小学的童年黄金期,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

  杨树亚认为,如果说支持儿童慢生长是尊重成长规律,确立儿童美学视角其实找到了生命发展的“钥匙”。他和团队提出“塑造有记忆的童年,生长带得走的能力”的办学主张,以“走向美的教育”为价值追求,探寻美丽的校园、美好的教学、美妙的学习、美善的关系,重构现代学校生态。

  记者旁听了2021年入职的教师赵梅执教的四(11)班语文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她带领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扣住字眼“喜”理解词人情感。全班40个孩子,一半以上踊跃发言,还针对同伴的发言做补充。赵梅说,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新城小学“让学”理念在课堂生了根,老师们都非常关注培养学生4种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养成倾听习惯、大胆补充观点。

  音乐响起,一粒“小种子”缓缓苏醒,伸着懒腰揉着眼睛四处张望。3个小朋友拿着锄头、水桶、簸箕登上舞台,“小种子”绕着他们翩翩起舞,演绎从嫩芽成长为药材的故事。在南京市不久前举办的小学劳动教育展演中,新城小学学生表演了音乐剧《小种子旅行记》。这是杨树亚带领师生探索的新路向——开发课程戏剧。

  国家课程如何高质量地融入日常教学?杨树亚认为,一线管理者必须搭建落地“脚手架”。站在大美育和跨学科视角,他和团队以课程戏剧撬动国家课程的实施。课程戏剧根植于学校创设多年的戏剧表演社团,落实了课程方案“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的要求,链接起学科要素,链接了不同学科,链接了学科与生活。

  课程戏剧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定论。杨树亚坦言,“界定本身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理论研究者,学校更多的是行动。”行动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先做好顶层设计,还有一种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提升。

  他和老师们选择了第二条路径。2023年,全校72个班开展“72+风味活动”,每个孩子都欢欣雀跃,充满兴趣。在此基础上,师生们相继开展“72+”小小打工人、“72+”整本书阅读等活动。新城小学副校长宋佳说,为弥补校园性别教育的缺失,2024年5月首办女生节。几个男生急了,联名写信给杨树亚,“我们也要过节!”于是,在为期一周的军训、匍匐、翻越等体能训练与极限挑战中,孔武有力的新城男儿扛起一片天。

  目前,杨树亚正跟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参加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反思梳理自己的“教育三观”——“美”的儿童观、“慢”的成长观和“活”的评价观。他越来越体会到,思想与行动是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标志,但不能只醉心于个人的思想与行动。教育家型校长眼中应该装满孩子,成为“长大了的儿童”;心中要装着国家,理解新时代教育人的使命,行稳致远。

  在杨树亚还将继续的教育历程里,他书写的,将会是影响并改变师生校园生活与生命质量的教育叙事。

  那是一些怎样的故事?我们期待着。

  【对话】

  记者:一位知名教育人写过两本书,书名是对立的两个观点《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我注意到,您在文章和采访中强调“师生第一”。您是如何理解师生排序和关系的?

  杨树亚:我跟我的老师讲,一所学校的发展教师最重要,教师比学生更加重要,这个观点可以鲜明地表达出来。如果一所学校教师的能力发展起来了,这所学校才会可持续发展。教师反哺于谁?反哺于学生,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去发展的。比如我们现在做课程戏剧,做男生节和女生节,所有的行动最终得益者肯定是学生,第二得益者就是我们的老师,第三才是学校。如果是为了教学成果奖,才拼命地做,那就本末倒置了。

  记者:您在三区四校都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创新性办学思路,给人一种走在正确路上的感觉。您如何确立管理思维,如何少走弯路?

  杨树亚: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智慧。我感受最深的是,南京是一个鼓励创新、十分包容的城市,是一个努力者能够得到肯定的地方。我待过几个区,从大厂到秦淮到建邺,都是这样。当你真的在办学的时候,大家是会认可的,也会尽可能给予支持。这也影响到我的管理思维,对我们的老师,不论他长得美与丑,不论他学历高与低,如果他不断地思考,一直想着做事情,我们就支持他,哪怕他有一些不足。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请很多专家走进校园,帮助我们梳理和提炼。同时,我跟老师们一直强调,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不是为哪一个专家作嫁衣的,也不是为哪一个专家的研究作支撑、作注脚,而是反过来,我们邀请的所有专家应该是为我们的办学、我们的师生服务的,丰富我们的行动,提升我们的行动。

  【另眼看他】

  与树亚校长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19年5月河南艾瑞德学校活动现场,他执教《小田鼠弗雷德里克》,并从一线教师视角谈统编教材的使用。后来,我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导师与他有了多次交集。听他汇报办学思想,谈学校管理,交流读书心得,做培训复盘,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一直在努力赋予学校管理以美学思维:让学校管理美学化,让学校管理美起来。

  作为南京市名校长,他始终葆有炽热情怀与不变初心,在美丽的校园、美好的教学、美妙的学习、美善的关系的实践探索中,为儿童“塑造有记忆的童年”,让学生“生长带得走的能力”。

  此外,他还努力探寻阅读教学的思维生长。以“思辨性阅读”为抓手,促进儿童言语思维的生长与言语智慧的孕育,进而在不断思辨中探寻语文教学真谛,表达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与主张。

  树亚校长努力践行“成长,并助力成长”的领雁情怀,带领一批人一起追求专业再成长。他发起成立南京“攀·灯”名师工作室联盟,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更大的舞台,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和“孵化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树亚校长以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从容与定力,高雅地工作,优雅地行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实践之路、思想之路与成长之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李政涛

  在大家眼中,杨树亚精神抖擞、果断干练而且十分英俊,不过,据我了解,这副外表下隐藏着一个非常“努力”的行动者。“聪明”的校长很多,“努力”的校长并不多。从阜宁到南京南化四小,再到秦淮区、建邺区,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特级教师、苏教名家,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名校长,这一切都需要他一步一个脚印,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努力”不是显得很忙碌。真正的“努力”是在“认真思考”中做事,在做事中“认真思考”。为什么上不好课?怎么找到一所学校的灵魂?怎么让几千人规模的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美能给儿童和教育带来什么?这一系列的“认真思考”让杨树亚逐渐靠近、触碰教育的本质,走进儿童的世界,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断地认识自己,最终沉淀成为教育智慧,把学校办得更有品质。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 张晓东

责任编辑:朱璐

杨树亚:做思想者,更做行动派
发布时间:2025-02-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王丽

  个人档案 

  杨树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党总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获评南京市名校长、南京市劳动模范等。他坚守语文教学与学校管理近30年,坚持以“美”的儿童观、“慢”的成长观、“活”的评价观治校,努力让每一个儿童“享受优雅而从容的童年生活”。聚焦“思辨性阅读”“MAN阅读课程群”等语文教学专题,出版专著《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思辨性阅读:儿童思维品质的涵育》。 

  “南京有很多知名校长,他们办学业绩突出,为什么采访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二楼办公室里,学校党总支书记杨树亚向记者发问。剑眉下的双目,十分坦诚。

  为什么关注杨树亚?

  1995年,南化公司负责人到阜宁师范学校选拔毕业生,杨树亚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进入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任教。30年过去了,他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和“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从南京郊区小学校长成长为南京市名校长和江苏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其间,他历经三区四校,在语文教学与学校管理两条路径上行走,由研究思辨式阅读教学起步,进而思辨教师专业成长,思辨学校管理,思辨儿童教育路径和规律,再以美学视野思辨学校教育生态。

  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原校长袁浩曾说,杨树亚比众多同龄佼佼者更为突出的原因在于,他既是一名优秀教师,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思维方式的思想者。

  上课、阅读、科研,教师专业成长要跨越“三重门” 

  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优秀,那几乎像是一个神话;而是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教育的真谛。杨树亚的从教生涯,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解。

  初为人师,还没有来得及品味作为引进人才的骄傲,杨树亚就接连遭遇“棒喝”。刚走上讲台的第二个周一下午,南京城热浪炙烤大地,杨树亚有点紧张,教研员要来听课。不过,他上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一首歌词嘛,简单。他带着孩子们读了几遍,再跟着音乐唱。教研员评道:语文课,不能上成音乐课!过了两天,教研员又来了,这次杨树亚执教的是《练习一》。他读题目,学生照要求做。听完课,教研员又浇了一盆冷水:练习课,不能光做题目!

  优秀毕业生杨树亚被贴上“不会上课”的标签,成了被听课专业户,隔三岔五总有人推门而入,杨树亚感到紧张与焦灼。为尽快“站住”讲台,他反复揣摩评课意见,恶补式苦读教育期刊。两年后,一位老教研员给他机会面向全区执教《麻雀》一课。杨树亚闭门苦研,问计诸师,两课时一气呵成。

  讲台如何“站稳”?2000年左右,南化四小依据相关要求申报了一项规划课题,杨树亚搭便车获得第一份课题证书。他觉察到:一名教师课上得再好,可能只停留在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如果把课堂变成课题,去研究、去思考,重返课堂会有不同的视野和境界。

  杨树亚着手小微课题研究。之所以称为“小微”,是因为研究切口很小。比如,每上一课杨树亚都结合该文以及学生特点思考:这篇文章可以留给学生什么,这节课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怎么围绕问题设计属于我的、属于课文的、属于班级的教学方案。为了“拉直”这些问号,他钻研理论、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钻研自己。

  2006年2月16日,经过区级选拔,杨树亚以《爱如茉莉》一课参加南京市级赛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4月9日,作为南京市代表,他以这堂课参加首届苏教版阅读教学大赛,却铩羽而归。成也“茉莉”,败也“茉莉”。一个多月里过山车般的体验,引发杨树亚深思:南征北战地磨课,磨去了“茉莉”的芬芳!结合小微课题研究,他生发出“站好”课堂的渴望。

  杨树亚发现,从文本信息的输入到阅读成果的输出,一般经历读清楚、想清楚、说清楚三个阶段。一味地“读”与“背”只会让学生成为词语的仓库,而谈不上语言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运用。2007年起,他探索思辨式阅读,引导学生跳出知识传递与语言积累的浅层目标,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这项基于学情的研究,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杨树亚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整体把握。

  有的人在距离成功最近的时候灰心丧气,也有的人在即将登顶时自我满足。杨树亚“向前走了一步”,把课堂变成课题。2008年,南京市教研室举办名优教师习作教学研讨会,他执教绘本作文《爱心树》。不耽于如潮好评,他思考借助绘本丰富儿童习作资源,立项市级课题。杨树亚“往深又走了一步”,把课堂变成课程。在南京市举办的名特优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课观摩会上,他执教阅读推荐课《淘气包埃米尔》。40分钟过去了,在“下课啦”声声催促中,孩子们恋恋不舍走出课堂。从这节课出发,杨树亚和团队聚焦课外阅读,逐步衍生出“课外阅读课程”。

  2009年12月,杨树亚结集出版《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他说,教师专业成长“大道至简”,就是上好课、多读书、做科研。

  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还要有基于“这一个”的行动

  “大厂”,是老南京人对江北传统工业重镇的称谓。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坐落于此。这所创办于1961年的前南化公司职工子弟第四小学,满足了周边民众的基础教育需求,学校管理行为也深植企业文化基因。

  从1995年到2015年,杨树亚在这里做语文教师,做大队辅导员,做行政管理。2009年,时任校长突患重疾,副校长杨树亚一下子被推到前台。作为“老”教师,杨树亚熟悉校园每一丝气息;作为“新”校长,杨树亚意识到,南化四小要发展,必须跳出“小满即安”舒适圈。如何寻找新的办学支点?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他和同事们开启突围之路。

  在国家督学成尚荣的启发下,杨树亚和老师们首先校准校园“人”的坐标——教师,是走进儿童世界的使者;学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主人。座谈、问卷、沙龙、研讨,南化四小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以校园一隅的小园子“怡园”隐喻理想教育模样,营造“怡然”校园文化。杨树亚提出,“让每一名师生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师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前者指向教育的“每一个”,后者指向教育的“这一个”。

  技能达标、校园吉尼斯、团队教研、“四人行”微型团队,南化四小研创出师生成长4个模块,守住了“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办学底线,催生了一批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杨树亚在历练中从教学者向管理者转身。

  2009年秋,原扬子石化第三小学教导主任胡红被杨树亚“点将”到南化四小担任副校长。胡红说,杨树亚发起组建“攀·灯”名师工作室联盟,一改校本教研高耗低效状态,新老“两极”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短短两年,语文团队就面向全市举办校本教研现场会。在持续的教学探索中,她自己也从市学科带头人成长为省特级教师。

  一进学校大门,迎面矗立着一座现代民国式门楼,透过拱形门,一眼瞥去,对面教学楼“怡起成长吧”5个字伸手相招——这是记者前往南化四小看到的校园一景。现任校长葛春庭说,他和老师们接力创建“怡然”文化,并进一步凝练为“养怡”校训。当办学理念在校园传承并生发,就是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吧。

  2015年末,杨树亚“进城”了,调至南京市石鼓路小学任校长,记住了“立美”校训,不过,彼时他还不甚清楚“美”的分量。2016年8月,他调至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任校长。从江北到江南,杨树亚面临的不仅是区划和校际变动,还有地域文化、施教群体包括家长群体的改变。

  杨树亚看到,建邺实小有全新校舍,有按照现代学校办学标准配齐配优的硬件设施,还有一支充满朝气的年轻团队。大学之大不看大楼,看大师。他认为,大学如此,小学亦然。

  杨树亚问老师:“怎样解读我们校标的含义?”老师们回答:“就是建邺实小首字母JYSX的艺术组合。”杨树亚摇头:“以我这个新来者的身份看,分明是一只小蜗牛!”一席话,老师们陷入沉思,想到作家张文亮的文章《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想到周杰伦的歌曲《蜗牛》。一只蜗牛,竟然有如此的教育隐喻!

  找到软实力提升的落点,杨树亚邀请教育专家走进校园,与管理者对话,与青年教师对话。他和老师们以“小蜗牛”为校园文化图腾,提炼“支持儿童慢生长”教育主张,逐步建构“小蜗牛童韵课程”体系。

  回望办学历程,杨树亚凝练出切己思考。“不懂教学的校长没有管理的话语权;校长的思想要通过具体的学校实践来表达。”他说,“南化四小告诉我,学校管理要聚焦于人的发展,看见个体的独特性。建邺实小警醒我,支持儿童慢生长,就是要把准儿童生长的节律。”

  建构“教育三观”,用儿童美学打开成长之门

  “嗨,你们好!……步入毕业班,学习压力会变得更大,作业会更多更难,你们可以发泄,但过后一定要振作起来,因为你们奔赴的是闪闪发光的未来!”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教学楼东面立着一个书页形状雕塑,上面印着一封信。2023年9月13日,该校六(8)班学生在窗帘后意外发现,上一届的学长学姐写了一封信,留给教室的新主人。

  信,是毕业学生的祝福,更是他们美好记忆的见证。2020年秋季学期,杨树亚到新城小学任校长。学校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区划调整、河西开发、集团化办学等举措,原先设计办学规模6轨36个班,生源翻了一番,乡村校一跃成为南京河西新城热点学校。

  到校第二天,杨树亚就接到12345热线工单,家长投诉的仍是老问题:教学设施不足,一半学生要分流至其他校舍“借读”。

  “处理工单不难,我思考的是怎样推动这个资源富集的区域名校高位发展。”杨树亚想起石鼓路小学的校训。“石鼓路小学一直坚持立美教育。学校的历史对我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关于美这个概念如何引领学校发展。”他说,6年小学的童年黄金期,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

  杨树亚认为,如果说支持儿童慢生长是尊重成长规律,确立儿童美学视角其实找到了生命发展的“钥匙”。他和团队提出“塑造有记忆的童年,生长带得走的能力”的办学主张,以“走向美的教育”为价值追求,探寻美丽的校园、美好的教学、美妙的学习、美善的关系,重构现代学校生态。

  记者旁听了2021年入职的教师赵梅执教的四(11)班语文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她带领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扣住字眼“喜”理解词人情感。全班40个孩子,一半以上踊跃发言,还针对同伴的发言做补充。赵梅说,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新城小学“让学”理念在课堂生了根,老师们都非常关注培养学生4种能力:学会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养成倾听习惯、大胆补充观点。

  音乐响起,一粒“小种子”缓缓苏醒,伸着懒腰揉着眼睛四处张望。3个小朋友拿着锄头、水桶、簸箕登上舞台,“小种子”绕着他们翩翩起舞,演绎从嫩芽成长为药材的故事。在南京市不久前举办的小学劳动教育展演中,新城小学学生表演了音乐剧《小种子旅行记》。这是杨树亚带领师生探索的新路向——开发课程戏剧。

  国家课程如何高质量地融入日常教学?杨树亚认为,一线管理者必须搭建落地“脚手架”。站在大美育和跨学科视角,他和团队以课程戏剧撬动国家课程的实施。课程戏剧根植于学校创设多年的戏剧表演社团,落实了课程方案“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的要求,链接起学科要素,链接了不同学科,链接了学科与生活。

  课程戏剧的内涵与外延目前尚无定论。杨树亚坦言,“界定本身不是那么重要,因为我们不是理论研究者,学校更多的是行动。”行动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先做好顶层设计,还有一种是在做的过程中不断梳理和提升。

  他和老师们选择了第二条路径。2023年,全校72个班开展“72+风味活动”,每个孩子都欢欣雀跃,充满兴趣。在此基础上,师生们相继开展“72+”小小打工人、“72+”整本书阅读等活动。新城小学副校长宋佳说,为弥补校园性别教育的缺失,2024年5月首办女生节。几个男生急了,联名写信给杨树亚,“我们也要过节!”于是,在为期一周的军训、匍匐、翻越等体能训练与极限挑战中,孔武有力的新城男儿扛起一片天。

  目前,杨树亚正跟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参加教育家型校长创新培育计划,反思梳理自己的“教育三观”——“美”的儿童观、“慢”的成长观和“活”的评价观。他越来越体会到,思想与行动是教育家型校长的重要标志,但不能只醉心于个人的思想与行动。教育家型校长眼中应该装满孩子,成为“长大了的儿童”;心中要装着国家,理解新时代教育人的使命,行稳致远。

  在杨树亚还将继续的教育历程里,他书写的,将会是影响并改变师生校园生活与生命质量的教育叙事。

  那是一些怎样的故事?我们期待着。

  【对话】

  记者:一位知名教育人写过两本书,书名是对立的两个观点《学生第一》和《学生第二》。我注意到,您在文章和采访中强调“师生第一”。您是如何理解师生排序和关系的?

  杨树亚:我跟我的老师讲,一所学校的发展教师最重要,教师比学生更加重要,这个观点可以鲜明地表达出来。如果一所学校教师的能力发展起来了,这所学校才会可持续发展。教师反哺于谁?反哺于学生,归根结底是帮助学生去发展的。比如我们现在做课程戏剧,做男生节和女生节,所有的行动最终得益者肯定是学生,第二得益者就是我们的老师,第三才是学校。如果是为了教学成果奖,才拼命地做,那就本末倒置了。

  记者:您在三区四校都能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创新性办学思路,给人一种走在正确路上的感觉。您如何确立管理思维,如何少走弯路?

  杨树亚: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智慧。我感受最深的是,南京是一个鼓励创新、十分包容的城市,是一个努力者能够得到肯定的地方。我待过几个区,从大厂到秦淮到建邺,都是这样。当你真的在办学的时候,大家是会认可的,也会尽可能给予支持。这也影响到我的管理思维,对我们的老师,不论他长得美与丑,不论他学历高与低,如果他不断地思考,一直想着做事情,我们就支持他,哪怕他有一些不足。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请很多专家走进校园,帮助我们梳理和提炼。同时,我跟老师们一直强调,我们一定要清楚,我们不是为哪一个专家作嫁衣的,也不是为哪一个专家的研究作支撑、作注脚,而是反过来,我们邀请的所有专家应该是为我们的办学、我们的师生服务的,丰富我们的行动,提升我们的行动。

  【另眼看他】

  与树亚校长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19年5月河南艾瑞德学校活动现场,他执教《小田鼠弗雷德里克》,并从一线教师视角谈统编教材的使用。后来,我作为“苏教名家”培养工程的导师与他有了多次交集。听他汇报办学思想,谈学校管理,交流读书心得,做培训复盘,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一直在努力赋予学校管理以美学思维:让学校管理美学化,让学校管理美起来。

  作为南京市名校长,他始终葆有炽热情怀与不变初心,在美丽的校园、美好的教学、美妙的学习、美善的关系的实践探索中,为儿童“塑造有记忆的童年”,让学生“生长带得走的能力”。

  此外,他还努力探寻阅读教学的思维生长。以“思辨性阅读”为抓手,促进儿童言语思维的生长与言语智慧的孕育,进而在不断思辨中探寻语文教学真谛,表达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独到见解与主张。

  树亚校长努力践行“成长,并助力成长”的领雁情怀,带领一批人一起追求专业再成长。他发起成立南京“攀·灯”名师工作室联盟,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更大的舞台,做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和“孵化器”。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树亚校长以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从容与定力,高雅地工作,优雅地行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实践之路、思想之路与成长之路。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李政涛

  在大家眼中,杨树亚精神抖擞、果断干练而且十分英俊,不过,据我了解,这副外表下隐藏着一个非常“努力”的行动者。“聪明”的校长很多,“努力”的校长并不多。从阜宁到南京南化四小,再到秦淮区、建邺区,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特级教师、苏教名家,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名校长,这一切都需要他一步一个脚印,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努力”不是显得很忙碌。真正的“努力”是在“认真思考”中做事,在做事中“认真思考”。为什么上不好课?怎么找到一所学校的灵魂?怎么让几千人规模的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美能给儿童和教育带来什么?这一系列的“认真思考”让杨树亚逐渐靠近、触碰教育的本质,走进儿童的世界,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断地认识自己,最终沉淀成为教育智慧,把学校办得更有品质。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研究员 张晓东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