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魏洋:浇筑大国基建的“钢铁脊梁”

作者:谌红桃 刘雨辰 尹申申 发布时间:2025-03-26 来源: 江苏教育报

从工地到实验室,从课堂到社会,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魏洋用20载光阴诠释“顶天立地,知行共生”的信念——

  浇筑大国基建的“钢铁脊梁”

  ■本报通讯员 谌红桃 刘雨辰 尹申申 

  儒雅的气质,谦逊的话语,工科学者特有的严谨与朴实,这是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魏洋给人的第一印象。近日,2024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揭晓,全省30名科技工作者入选,魏洋荣登榜单。

  情系灾区:加强生物质材料高值化应用 

  2000年7月,石家庄铁道学院本科毕业的魏洋怀揣对工程建设的热情来到中铁四局,投入西宁铁路建设一线。两年中,他白天出现在施工现场,晚上翻阅技术资料,逐渐发现课堂理论与实际工作间的鸿沟。

  “我要继续深造学习。”怀着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他毅然报考东南大学并成功录取为硕博连读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约束混凝土”这一经典且前沿研究领域。

  2007年9月,魏洋博士毕业来到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断壁残垣的画面深深刺痛了魏洋的心,一幢幢倒塌的建筑让他陷入沉思:“在汶川这样高烈度地震区,若能用上更轻、更韧的材料,或许能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望着南林校园内郁郁葱葱的竹林,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萌动——或许可以让青青翠竹“扛起”现代建筑的脊梁?传统观点普遍认为,原竹做建筑材料易腐易裂、截面小,难挑重担,但研究竹子加工20余载的张齐生院士却鼓励他做一些尝试。

  于是,魏洋开始扎根实验室反复测试。为克服天然竹材幅面小、缺陷多、性能离散等不足,魏洋带领团队立足学校林业工程学科优势,研发大尺寸、复杂截面竹木结构加工技术,并使用正交胶合技术将竹材与木材有机结合,成功研发出大尺寸正交胶合竹木墙板。他将竹木材料与传统混凝土、钢材材料融合,研发钢管约束竹/木结构技术、竹/木—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等新型低碳高性能结构体系。

  近年来,魏洋团队在竹木材料与结构领域研发的一系列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不仅促进了竹材产业的提质升级,也为绿色建筑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轻盈的竹材托起千万家庭的安居梦。2024年,该成果获评省复合材料学会科技进步奖唯一的特等奖。

  创新破局:研发桥梁维修高效加固技术 

  21世纪初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同时,逐步进入“建养并重”新阶段。桥梁作为交通路网系统的关键节点,其服役性能提升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保障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功能也成为桥梁工程界面临的主要挑战。

  2019年,江苏某高速桥梁水下桩基遭水流侵蚀,截面缺损近三分之一,传统加固需围堰排水,耗资千万元且工期漫长。依托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项目,魏洋受聘担任江苏现代路桥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副总经理。他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带领团队研发出静压套管、快拼网片、轻质膜壳等免排水维修技术,将加固材料像“外科手术”般快速精准填充水下结构缺损部位。这种免排水科研技术成果,可实现水面以下结构的快速维修作业,工期缩短60%,间接成本直降80%。凭借这一突破,他带领团队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发明创业奖人物奖”。

  技术的锋芒在极限挑战中愈发璀璨。2022年南京绿都大道秦淮新河大桥建设中,魏洋团队为国内外最大跨径钢—UHPC组合连续梁桥提供技术支撑。该项工程主梁节段体积重量大、吊装难度高、拼装工序复杂。他带领团队驻守工地6个月,对临时支撑平台、体系转换全过程开展多轮承载力验算,模拟全桥线形变化,让最大跨径组合梁桥在秦淮新河上完美衔接,最终主桥合龙零误差,为该类钢—UHPC组合连续梁桥建设走出一条新路。

  不满足于在桥梁运维道路上屡屡创下佳绩,近年来,魏洋又带领团队将研究视角转向浩瀚海洋。针对海洋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易受海水侵蚀的难题,魏洋带领团队创新提出FR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钢复合管技术,赋予结构优异力学性能的同时,又提供较好的防腐保护,如同为工程结构披上“抗蚀铠甲”。团队将FRP—钢复合管创新应用于海水混凝土结构,实现海砂、海水的直接利用,破解海洋工程材料易腐难题,为海洋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育人铸魂:讲堂上浸润家国情怀 

  从一线工程师到博士生导师,魏洋始终将“工程师的手画的是图纸,心里装的是家国”作为育人信条。

  早年,他主讲的桥梁施工、桥梁检测与加固、桥梁美学几门选修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面对空白,他沉入浩如烟海的文献,辗转数百个工地,历经十余载自编讲义,将多年一线工程经验与科研成果凝练成教学素材。他秉承每部教材都应是精品的理念,编著《桥梁施工技术》《桥梁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桥梁美学》等教材。教材一经面世,深受同行认可。

  荣誉等身,但魏洋最珍视的,始终是“师者”身份。他不仅深耕教学一线、带领团队编撰高质量教材、打造一流课程,还利用案例巧妙开展课程思政。

  在“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课堂上,他剖析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不仅讲解技术细节,更讲述中国工程师在台风频发、环境复杂的挑战下以自主创新攻克世界难题的故事。学生感慨:“原来每一条设计理论的背后,都是科技自强的担当。”

  他将课堂搬到南京长江大桥、秦淮新河大桥等工程一线,让学生触摸钢梁焊缝、测量桥墩裂缝,引导他们在实地调研中领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一名学生说:“准确计算一个数值,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可能挽回难以估量的损失。”

  2021年5月,魏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他主讲的“桥梁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桥梁加固技术”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入选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技术案例”入选教育部“大国制造”主题案例。

  作为院长,魏洋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2023年,学院冲刺申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他带领团队百易其稿,除夕前夜仍在逐字推敲申报材料,大年初三便返校攻坚,连续辗转北京、天津等地取经,最终带领学院获批农林高校首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从工地到实验室,从课堂到社会,魏洋用20载光阴诠释了“顶天立地,知行共生”的信念。他说:“工程师的图纸不仅绘有大国基建,更应镌刻家国情怀。”这份情怀,正通过一代代学子,浇筑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脊梁。

责任编辑:朱璐

魏洋:浇筑大国基建的“钢铁脊梁”
发布时间:2025-03-26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谌红桃 刘雨辰 尹申申

从工地到实验室,从课堂到社会,江苏最美科技工作者、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魏洋用20载光阴诠释“顶天立地,知行共生”的信念——

  浇筑大国基建的“钢铁脊梁”

  ■本报通讯员 谌红桃 刘雨辰 尹申申 

  儒雅的气质,谦逊的话语,工科学者特有的严谨与朴实,这是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魏洋给人的第一印象。近日,2024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揭晓,全省30名科技工作者入选,魏洋荣登榜单。

  情系灾区:加强生物质材料高值化应用 

  2000年7月,石家庄铁道学院本科毕业的魏洋怀揣对工程建设的热情来到中铁四局,投入西宁铁路建设一线。两年中,他白天出现在施工现场,晚上翻阅技术资料,逐渐发现课堂理论与实际工作间的鸿沟。

  “我要继续深造学习。”怀着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他毅然报考东南大学并成功录取为硕博连读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将研究方向锁定在“约束混凝土”这一经典且前沿研究领域。

  2007年9月,魏洋博士毕业来到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2008年5月12日,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断壁残垣的画面深深刺痛了魏洋的心,一幢幢倒塌的建筑让他陷入沉思:“在汶川这样高烈度地震区,若能用上更轻、更韧的材料,或许能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望着南林校园内郁郁葱葱的竹林,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萌动——或许可以让青青翠竹“扛起”现代建筑的脊梁?传统观点普遍认为,原竹做建筑材料易腐易裂、截面小,难挑重担,但研究竹子加工20余载的张齐生院士却鼓励他做一些尝试。

  于是,魏洋开始扎根实验室反复测试。为克服天然竹材幅面小、缺陷多、性能离散等不足,魏洋带领团队立足学校林业工程学科优势,研发大尺寸、复杂截面竹木结构加工技术,并使用正交胶合技术将竹材与木材有机结合,成功研发出大尺寸正交胶合竹木墙板。他将竹木材料与传统混凝土、钢材材料融合,研发钢管约束竹/木结构技术、竹/木—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等新型低碳高性能结构体系。

  近年来,魏洋团队在竹木材料与结构领域研发的一系列技术得到广泛推广,不仅促进了竹材产业的提质升级,也为绿色建筑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轻盈的竹材托起千万家庭的安居梦。2024年,该成果获评省复合材料学会科技进步奖唯一的特等奖。

  创新破局:研发桥梁维修高效加固技术 

  21世纪初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同时,逐步进入“建养并重”新阶段。桥梁作为交通路网系统的关键节点,其服役性能提升成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保障桥梁的安全性、耐久性和使用功能也成为桥梁工程界面临的主要挑战。

  2019年,江苏某高速桥梁水下桩基遭水流侵蚀,截面缺损近三分之一,传统加固需围堰排水,耗资千万元且工期漫长。依托省科技厅产学研合作项目,魏洋受聘担任江苏现代路桥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副总经理。他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带领团队研发出静压套管、快拼网片、轻质膜壳等免排水维修技术,将加固材料像“外科手术”般快速精准填充水下结构缺损部位。这种免排水科研技术成果,可实现水面以下结构的快速维修作业,工期缩短60%,间接成本直降80%。凭借这一突破,他带领团队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发明创业奖人物奖”。

  技术的锋芒在极限挑战中愈发璀璨。2022年南京绿都大道秦淮新河大桥建设中,魏洋团队为国内外最大跨径钢—UHPC组合连续梁桥提供技术支撑。该项工程主梁节段体积重量大、吊装难度高、拼装工序复杂。他带领团队驻守工地6个月,对临时支撑平台、体系转换全过程开展多轮承载力验算,模拟全桥线形变化,让最大跨径组合梁桥在秦淮新河上完美衔接,最终主桥合龙零误差,为该类钢—UHPC组合连续梁桥建设走出一条新路。

  不满足于在桥梁运维道路上屡屡创下佳绩,近年来,魏洋又带领团队将研究视角转向浩瀚海洋。针对海洋工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易受海水侵蚀的难题,魏洋带领团队创新提出FR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钢复合管技术,赋予结构优异力学性能的同时,又提供较好的防腐保护,如同为工程结构披上“抗蚀铠甲”。团队将FRP—钢复合管创新应用于海水混凝土结构,实现海砂、海水的直接利用,破解海洋工程材料易腐难题,为海洋工程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育人铸魂:讲堂上浸润家国情怀 

  从一线工程师到博士生导师,魏洋始终将“工程师的手画的是图纸,心里装的是家国”作为育人信条。

  早年,他主讲的桥梁施工、桥梁检测与加固、桥梁美学几门选修课程没有现成教材。面对空白,他沉入浩如烟海的文献,辗转数百个工地,历经十余载自编讲义,将多年一线工程经验与科研成果凝练成教学素材。他秉承每部教材都应是精品的理念,编著《桥梁施工技术》《桥梁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桥梁美学》等教材。教材一经面世,深受同行认可。

  荣誉等身,但魏洋最珍视的,始终是“师者”身份。他不仅深耕教学一线、带领团队编撰高质量教材、打造一流课程,还利用案例巧妙开展课程思政。

  在“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课堂上,他剖析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不仅讲解技术细节,更讲述中国工程师在台风频发、环境复杂的挑战下以自主创新攻克世界难题的故事。学生感慨:“原来每一条设计理论的背后,都是科技自强的担当。”

  他将课堂搬到南京长江大桥、秦淮新河大桥等工程一线,让学生触摸钢梁焊缝、测量桥墩裂缝,引导他们在实地调研中领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意。一名学生说:“准确计算一个数值,可能挽救一条生命,可能挽回难以估量的损失。”

  2021年5月,魏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他主讲的“桥梁检测评定与加固技术”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桥梁加固技术”入选“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入选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桥梁检测评估与加固技术案例”入选教育部“大国制造”主题案例。

  作为院长,魏洋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2023年,学院冲刺申报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他带领团队百易其稿,除夕前夜仍在逐字推敲申报材料,大年初三便返校攻坚,连续辗转北京、天津等地取经,最终带领学院获批农林高校首个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从工地到实验室,从课堂到社会,魏洋用20载光阴诠释了“顶天立地,知行共生”的信念。他说:“工程师的图纸不仅绘有大国基建,更应镌刻家国情怀。”这份情怀,正通过一代代学子,浇筑成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脊梁。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