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档案】
王晓东,启东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二级)。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中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通市先进工作者,南通市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个人,“感动南通十大教育人物(群体)”。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三尺讲台,三十七载春秋,王晓东用半生光阴书写出一位教育者的“进阶史”:初时扎根课堂,以“课题研究式教学”破土萌芽;继而开枝散叶,以“雁阵式工作室”辐射成林;当下繁荫成势,以“6个1+X”课程群绘就区域中小学生的素养图谱。
在这条从“上好一堂课”到“赋能一方教育”的征途上,他始终秉持初心——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习自然生长。如今,这位56岁的教育者依然在追问:“怎样的教育能让每个生命都找到向上的支点?”从那躬身深耕的个体实践、协同突围的团队密码、生态重构的区域样本中,我们或许能看见问题的回答。
从“模仿入格”到“科研立身”的蜕变
1988年,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大学毕业的王晓东回到家乡启东市汇龙中学任教。为了上好课,他常常备课至深夜,反复琢磨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力求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最生动、易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那年9月3日,刚任教没几天的王晓东,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推门听课,校长、教务主任等一行6人随机走进教室。把精心准备的教案全部讲授完毕,王晓东满怀信心地等待“赞许”。
“中规中矩,模仿只能入格不能形成特色,课堂不能复制,精彩总在下一课。”短短几句点评让王晓东汗如雨下。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思考何为好课,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
从此,他将时间不断“上扩下延”,“早六晚十”成为他专注研究的常态,读书、思考、写作……近40年来,他乐此不疲。从建构主义理论到情境教学法,他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论,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王晓东用光阴研磨的,不仅是线条分明的知识脉络,更是让公式定理绽放光芒的魔法。
“坐标系不仅是二维平面,更是思维跃迁的跳板。”汇龙中学副校长徐东生是王晓东的第一届学生,他说,王老师的课堂有种特殊的场域,能让抛物线在粉笔尖起舞,让概率论在生活案例中生长。一个学生至今记得那道立体几何题——王老师用窗帘轨道模拟空间直线,用光影交错诠释三维投影。
这种将抽象数学具象化的能力,源于王晓东每天记录的教学灵感瞬间。当毕业多年的学生还能津津有味地回忆王晓东讲解余弦定理用的比喻时,教育的魔法已然穿越时空。“那时课上讲到某个点,他能脱口而出在第几页,那种自信、流畅和全身散发出的师者光芒,就是让人觉得信服。”和老师成为同事后,徐东生也学着“像王老师那样做老师”,成为学生心中“让人印象深刻的老师”。
一次,王晓东要代表启东参加南通市级赛课,规则是拿到赛题后在24小时之内完成备课、上课。那时,王晓东任教两个高三班数学,还负责全校的教务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他,硬是加班加点,将所有可能抽到的内容总结成10个微专题,认认真真坐上“冷板凳”。最后,他捧回一等奖。
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王晓东以关注教学现象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切入点,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先后提出“研究教材的逻辑结构,突破衔接点”“展示思维过程于日常教学”“发挥教材的弹性,以三基带动数学应用”等观点。这些源自实践又反哺课堂的思考,不仅让王晓东的教学研究始终扎根于教育现场,更生动诠释了“善思者”的真谛——在追问与重构中探寻教育本质,以思维之光点亮师生共同成长的无限可能。
2007年起,王晓东开创性地进行高中数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首次提出在课堂中进行“微研究”实践的观点。这种模式倡导从一道常见的课本例题出发,经过不断思考、拓展,生成一批典型的数学案例,让数学知识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究活动,成为用得上的知识、带得走的成长,不仅强调学到了什么,更强调学会怎样学习。
此后,他花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课题。为了找到有价值的微课题研究点,他认真比对、分析不同教材,几乎看遍了和教材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章。2014年,《高中数学“课题研究式学习”实践研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
随着教研的深入,王晓东又提炼出“本真研学育素养”的教学主张,他认为,“本真”是对课程观、教学观的自我判定,“研学”是对学生观的自我选择,“育素养”是对价值观的自我设定。围绕教学主张,王晓东反复提炼打磨,形成“本真研学”的课堂学习范式,并提炼出“本真研学”的课堂特质。如今,他的教学主张正逐步进阶到“格物·启智”的数学教育思想。
“他认真、执着,是个有心人,下定决心做什么事情,就会努力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极致,哪怕一次简单的教研活动,他也会做好预案,精细到连投影仪遥控器的红外接收口都用酒精棉片擦得锃亮。”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同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沈辉与王晓东搭档多年,对这位老同事的作风再熟悉不过,“他对教育教学有着极大的热忱。”
从“一人领跑”到“群星闪耀”的破局
2012年,王晓东调至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任主任。3年后,“王晓东中青年名师工作室”由南通市教育局授牌确认,成为全市高中数学两个名师工作室之一。此后,他又领衔江苏省高中数学名师工作室等多个层级的工作室。
“就像大雁南飞需要头雁引领,我们的工作室建设也要形成梯队辐射效应。”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会议室里,每当有新成员加入,王晓东都会用记号笔在白板上勾勒出“1+5+X+N”的雁阵式成长模型。
他转身向大家解释时,镜片后的目光透着数学教师特有的理性与热忱。工作室的人才队伍方阵与战略目标包括4个方面:建立一支导师团队,由高校教授、省数学学科教研员、期刊编辑、资深特级教师和一线特级教师组成5人导师团,长期跟踪工作室的建设;建立一个核心团队,选取有一定特长、发展态势向上的教师组成5人核心团,每个核心成员再带领3名成员;建立一个项目团队,每年确定年度项目,围绕项目展开攻关研究,解决难点痛点;建立一批合作团队,和区域外15个名师工作室沟通互联,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王老师要求我们每年都要完成‘成长四问’。”工作室成员、启东中学教务处主任黄群力说,“学什么专长、练什么本领、攻什么课题、创什么成果,成为成员专业发展的必答题。”凡是要求成员做到的,王晓东总是率先做到。大家以“微专题”“本真研学”“格物·启智”教学思想为突破口,研发原创试题,打磨精品课例,刊发教研文章,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链式成长体系。
一次,团队青年教师胡勇参加省级优课比赛。“省级赛课不是个人秀场,而是集体教研的演兵场”,王晓东抓住机会,带着团队,从教材挖掘到课堂设计,从追问时机到生成处理,十余次研磨中,大家坐在讲台下,用摄像机严谨记录每个教学环节。
第一次磨课,王晓东盯着胡勇的教案皱起眉头:“开头3分钟讲了4个‘然后’。”他调出视频回放课堂片段,“听这段——‘然后我们看这个角,然后比较一下,然后……’,学生注意力都被切碎了。”他又用红笔划掉半页文稿内容,“别替学生总结,想象你是一位数学家,正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要让学生主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二次调整,王晓东拿过胡勇的教案:“这个地方可以用图表来呈现,更直观、明晰。”随后,他指着黑板上学生画的角:“这个孩子把角的两边画成一长一短,如果用来讨论‘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比你预设的案例更鲜活。”顿了顿,他又说:“要将整节课的知识涵盖进一张结构图表里,数学讲究‘形散神不散’,结课时还要注意将知识结构化。”
直到坐在去往赛场的大巴上,胡勇和沈辉还接到王晓东的电话:“你们到了之后,要去教室看下布局,看着是全投影、全黑板还是部分投影和黑板,黑板是‘黑’的还是‘白’的,有几块,在左边还是右边,这些都可能影响整体安排。”
这些细节的反复推敲,正是王晓东所倡导推行的“启润课堂”的具体呈现。“启润课堂”采用“温故·习新—研讨·拓展—反馈·提炼”三段式结构:起始段通过问题梳理实现“习有所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核心段以合作研讨完成知识建构,确保所有学生“研有所得”;终段通过系统反思达成“学有所思”。课堂通过问题任务驱动、研学活动贯穿、评价激励推进,促进学生学得进、带得走、用得上。
那次比赛,胡勇没有辜负期望,一举夺得省一等奖。这场胜利不仅是胡勇个人的闪光时刻,更成为区域教学改革的催化剂。“要精练语言、减少口头禅”成为硬标准,“一张图贯穿整课”发展成流行的思维导图,团队梳理出高中数学微研究点154个,形成经典案例,供区域共享。
而此后走上学校管理岗位的胡勇,坚守课堂一线,严把教学质量关,引导教师化身“导师”,将办公桌搬到教学楼走廊,随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从普通参赛教师到南通市学科带头人,那些曾被写满红批的教案还锁在胡勇办公桌的抽屉里,成为他检验每一节课的原始坐标。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十几年来,成员们练就一身行家功夫,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级优课一等奖3人,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2节,新晋正高级教师1人,特级教师1人;开设讲座100余场,参与出版成果资料30余部,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
从“课程图谱”到“育人生态”的构建
下午3点的启东,阳光斜切过南苑小学的跑道,三年级学生王皓嘉把跳绳甩出银亮的弧线,汗珠顺着脸颊滚落;5公里外的学华小学书法教室内,墨香氤氲,学生朱陈巍悬腕运笔,宣纸上的“谐”字正舒展筋骨;近海小学的合唱团正在排练《江海谣》,童声掠过教学楼顶,与远处渔船归港的汽笛声交织回荡。
在启东教育人的手中和眼中,这些日常的校园场景碎片,正一笔一画、日积月累地描绘出新时代启海少年的模样。在这座江海交汇的城市,“6个1+X”课程群不只是文本、规划,更是助力千万双小脚奔跑、起飞的风帆,是无数个生命寻找的撬动未来的支点。
担任启东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后,王晓东分管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培养“胸有宏志、腹有诗书、眼有神采、手有巧艺、肩有担当、体有健魄”的中小学生,将国家厘定的培养目标转化为区域的使命和愿景,成为他最大的工作动力。
他提出构建“6个1+X”区域课程群,得到了启东教育人的认可和支持。这个构想源于王晓东的多年观察——他发现“小眼镜”们能在数学竞赛中摘金,在体育课上却跑不完800米。
“6个1”以面向“每一个”为准则,倡导养成一个运动习惯、练就一项艺术特长、书写一手美观汉字、制作一组创新作品、开展一席精彩演说、进行一段研学旅行。“X”则是各校的校本化延伸,各校在此基础上建立特色评价体系,如南苑小学的“五育童真好少年”、学华小学的“华彩少年”、城东小学的“东疆好少年”等。
王晓东和同事们确立的目标是,通过运动、艺术、写字、劳创、口才、研学等6个维度的生活化亲历行动,持续6年一体化培育,培养“终身运动者、优雅审美者、快乐学习者、砥砺创新者、智慧表达者和闲暇生活者”。
“六大方面既独立又统一,基于主题式和项目化学习,通过生活化亲历行动,我们构建了贴近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兴趣的综合课程体系。”王晓东举例说,如演说课程中的“生活趣说”,围绕“沙地风土民情”主题,引领学生自主布置民俗长廊,收集资料并制作图文并茂的风情卡片和思维导图,最终以演说、课本剧等形式展示家乡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解决学校、教师和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王晓东进一步提出,通过课程基地学校牵头建立课程联盟,邀请企业、社区、文化机构等共同参与,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各校在教育集团的指导下,以区域课程框架为基础开发个性化活动课程。以艺术课程中的“沿海采风”为例,团队开发录制了包括“晨光之韵”“踏浪寻音”“渔歌悠扬”等在内的“渔港欢歌”系列作品,艺术中心组成员进校授课,确保优质资源的育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与此同时,区域建立综合素质监测平台,跟踪学生发展;课程建立实地评估体系,保证课程普及;各中小学以培育新时代少年为导向,分年段落实课程目标,推动全员参与。南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周建忠认为,“6个1+X”区域课程增强了实践环节,突出了兴趣与意义,拓展到演说、研学,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注重素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具有整体性价值。
“这种改变带来的成效是实实在在的。”启东市南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沈杰点开手机里收藏的数据,清晰勾勒出启东教育的蜕变轨迹:代表幼儿园学生(家长)满意度的绿色曲线从2022年的94.62%攀升至2024年的97.58%;小学段蓝色曲线划出上升弧线,3年间跃升7个百分点。
沈杰放大数据,可以看见,学生体测优秀率从2022年的7.41%升至11.89%。“看这个。”他翻出心理健康普测数据,“原先单项检出率数值在0.95%—3.04%的区间波动,现在整体向中心收缩了0.1—0.28个百分点。”
为进一步提升项目影响力,王晓东带领团队申报了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双减”背景下“6个1+X”区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探索》。立项之后,团队扎扎实实地研究与实践,已开展大型研讨活动30多场。
“课程是引擎,课堂是阵地,教师是第一资源,每件事都要做好。”王晓东摘下眼镜,轻轻揉着被镜框压红的鼻梁。窗外的风,掀动案头《优师金课:立己立人的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共创行动》项目文稿,带着春天特有的草木香。“精心打造‘优师金课’体系,构建集教学、研究、实践于一体的卓越教育生态……”这是他盘旋心头的思考,这位善思者正将多年教育实践和思考淬炼成三棱镜,让教育之光经过专业理性的折射,在启海的校园析出最本真的育人光谱。
另眼看他
我与王晓东结缘于2009年。那一年,他加入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专业提升就像其人一样敦厚而内敛。他教数学,没有止步于常规教法,而是带着他的“独家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课堂模样,启智润心,立德树人。从“本真数学”的教学主张发展到“本真研学育素养”,再进阶到“格物·启智”的数学教育思想,他在教海里不断探航。
燎原起星火,化雨润千林。晓东自己成长着,更带着一大批教育人协同前行,并取得丰硕成果。我由衷地为他高兴,也深切体悟到何为名师、思想者、示范者、引领者。从个体的“亮点”到集体的“点亮”,晓东步履不停。
——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郭志明
晓东主任是一个有思想的管理者。他扛起了区域教育立德树人的“三主”重任:一是打造课程主引擎,领衔主持的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双减”背景下“6个1+X”区域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探索》,培养具有启东特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二是坚守课堂主阵地,倡导推广的“启润课堂”课改样态,助力每一名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三是锻铸教师主力军,领衔主持的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优师金课:立己立人的优质均衡城乡一体化共创行动》,引领城乡教师瞄准“人人争当优师,个个能上金课”的目标坚定前行。
“让想得到的教育成为看得见的风景”,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启东市汇龙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杨裕海
在南通教育界,晓东年龄不算大,资历却极深,早早评上二级教授,却从不见其有自得之色。他永远那么谦和、大度、勤奋,厚厚的镜片后面总是一双笑意盈盈的眼睛,对人总保持着认真倾听的姿势。晓东做事求真,绝不马虎。
晓东在启东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启东市教师发展中心任职多年,工作认真,成绩斐然,他领衔了多个层级的名师工作室,在专业和管理两个领域都有极高的建树。我为有他这样一位挚友而高兴。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通市教师发展学院原副院长 冯卫东
时光荏苒,回首我的教育生涯,王晓东无疑是最重要的引路人和领航者。1995年,我调入启东市汇龙中学,有幸与他成为同事。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如春风化雨般感染着我们。
在汇龙中学,他先后担任校办主任、教务处主任、副校长等职,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注重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管理。他完善了“四精四必”的教学手段,构建了“绿色课堂”的教学理念,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持续走强。
2012年,他调任启东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任,在做好区域教育质量管理的同时,以专业力量发挥引领辐射作用。我有幸成为其工作室的一员,围绕他提出的“格物·启智”教学思想,不断深入理解并付诸实践。与亦师亦友的他相处,已成为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他的教育智慧、人格魅力和奉献精神,始终激励着我在教育道路上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启东市汇龙中学教科室主任 顾向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