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育融合并非简单的医学知识普及,而是一种将健康理念深度融入幼儿教育的创新模式。”近日,扬州市江都区北城区幼儿园园长吴萍站在了清华大学的讲台上。这已是她第二次受邀分享医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初心:让“国医育国娃”照进现实
“我们要把‘治未病’的智慧,像种子一样种进孩子的心里。”谈起教育理念,吴萍的眼中闪着光。这份初心,源自一个教育工作者最本真的观察与责任。
今年春天,班里的轩轩总爱揉鼻子、打喷嚏,家长带着他跑了好几趟医院仍不见好转。吴萍记得轩轩曾在“认识草药”活动里,对薄荷的清凉气味格外感兴趣,便试着教他和家长用晒干的薄荷、金银花煮水漱口,还编了“小手搓鼻翼,每天三分钟”的健康口诀。坚持了一个月,轩轩的症状明显减轻,他现在每天主动提醒全家人“要喝养生水、做保健操”。
这样的小事,在吴萍的幼教生涯里还有很多。在幼儿园耕耘三十载,吴萍深知,健康的体魄是孩子成长的基石。她观察到,传统幼教在系统守护幼儿健康方面存在空白,而中医药文化中“预防为先”的理念,恰能补上这一课。
去年暑期,幼儿园成功申报江苏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人人都是小中医:中医药文化引领下的幼儿‘场景式’学习生态构建”,为理念落地找到了有力支撑。
实践:构建沉浸式健康园所
吴萍和她的团队为幼儿园打造了一个会“说话”的环境,让教育在无声中发生。幼儿园的长廊里、转角处、班级里,随处可见中医药,俨然是一座开放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一次区域活动中,5岁的朵朵指着标本架上的陈皮问:“老师,这个橘子皮为什么能当药材?”吴萍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孩子们做起了“陈皮泡水”实验。她先让孩子们闻新鲜橘皮的刺鼻气味,再品晒干陈皮泡出的甘香茶汤。后来,朵朵在家发现妈妈消化不良,主动端来自己泡的陈皮水,妈妈真是又惊又喜,还特意拍视频和老师分享这份成长。
该园相关的课程设计更是精彩不断。课间,“小中医”们有模有样地互相观察舌苔;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在“百草园”照料草药,在“中医体验区”学习穴位按摩;亲子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药膳、练习推拿,健康理念在欢声笑语中悄然传递。
愿景:绘就“幼有善育”新图景
面向未来,吴萍的规划很清晰:进一步织密“家—园—医”协同网络,更深层联结医疗与学术资源,将公益家长课堂与健康管理方案打磨成可推广的标杆模式。同时,持续赋能教师,深化“幼师+健康管理师”的双重角色,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孩子身心健康的守护者。
“医育融合是时代赋予幼教的新命题,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路径,不仅守护好我们园的孩子,而且为更多家庭提供支持。”吴萍的话语温和而坚定。

(扬州市江都区教育局)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