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健 戴明)近日,在全国教育人类学学术委员会第十届年会暨“教育新生态下的学校文化重建”学术研讨会上,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塘头小学以“家校社协同劳动育人的实践与思考”为题作交流发言。一直以来,郭村镇塘头小学践行全员育人理念,建立家庭劳动基地,开展学校劳动主题活动,拓展校外劳动实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家庭中的劳动,指向技能的个人生活教育
建立家庭基地。分一至五年级实施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五个任务群,并在六年级实施综合素养考查。
发布劳动任务。每年寒暑假发布劳动周任务,按照序号、项目名称及内容制作任务菜单,由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五个任务完成,并留存心得、照片、视频等过程性资料,家长可以通过朋友圈、抖音媒介,分享孩子的劳动成果。
学校中的劳动,指向体验的集体合作教育
“必修”+“选修”,上好一节劳动课。在上好每周一节必修劳动课的基础上,根据十大任务群对应年级段,自主开发春、秋两套校本课程合计144节,供师生参考,作为选修课程。
“班级”+“校级”,担任一个劳动岗位。班级层面,每个班级根据劳动任务和班级人数,细化黑板管理员、电脑小管家、毛巾管理员等30余个岗位,让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心与荣誉感。
“综合”+“实践”,体验一个劳动项目。首先是综合性,每个年级由年级组商议,确定一个劳动大概念项目,体现任务群的融合,以及学科的融合;其次是实践性,每个学生都要动手动脑,参与其中。
“传承”+“创新”,参加一个主题活动。先后开展“校长喊你来收菜”“中国传统节日”“儿童创业”“塘小厨烹饪比赛”等多个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社区中的劳动,指向情怀的社会公益教育
聚焦公益志愿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纪念馆,参与公益讲解,协助清洁卫生,还组织学生走进敬老院、空巢老人家庭,进行帮扶。
聚焦校外实践基地。先后与草莓园、蔬菜大棚、烘焙坊、水产养殖场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聚焦体验劳动小镇。以郭村镇开发劳动小镇契机,组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通过在线抢报,在家长带领下,共同走进工作坊,体验劳动。
该校将继续完善数字化劳动全流程管理,记录每一个孩子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劳动经历,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每一名学生生成劳动素养报告,根据参与项目,结合多个维度,给出相应得分,将劳动评价的经验转移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真正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扬州市江都区郭村镇塘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