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风采

儿童群落活动:探索成长的无限可能

作者:杨春芳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如何激发儿童的思维活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对儿童群落活动的目标、特性、实践内容、激活儿童思维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设计挑战性问题、构建学习型伙伴关系、注重生活综合实践性等方式,为激发儿童思维活力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儿童核心素养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明晰育人目标, 

  培养无限可能儿童 

  儿童群落活动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学校可以解锁儿童思维涌现的密码,重构儿童的生活世界,探索儿童成长的无限可能。

  儿童群落活动的育人目标。活动旨在培养“无限可能儿童”,为此,学校开展六大儿童群落活动,即“德性涵养家族”“儿童创造教室”“儿童研究社区”“儿童对话中心”“儿童行走版图”“儿童超越计划”,让儿童成为“无尽热爱者”“无涯学习者”“无畏创造者”“无疆行走者”“无碍交往者”,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儿童群落活动的育人特质。一是动态创构性,强调儿童的真正参与,使儿童在动态活动中自主探索,充分展现个性。例如儿童深度参与活动的设计环节,根据兴趣和想法推动活动发展,让活动真正“活”起来。二是具身联结性,活动内容实现课内外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促进其技能发展和素养提升。例如“儿童行走版图”活动将校内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儿童在广阔的世界中滋养天性,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三是包容欣赏性,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儿童综合性活动过程中保持耐心,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完成活动,持续接纳、鼓励和欣赏儿童。

  完善内容架构, 

  开展无限创意活动 

  “德性涵养家族”培根铸魂。该活动基于“品质德行”,以礼、诚、勇、智、仁等十大“德性涵养家族”为主线,串联各学段教育。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在“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开放视角打破多种区隔,打造具有传承性的无区隔学习组织,为儿童奠定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基础。

  “儿童创造教室”育雅励行。从儿童立场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学习场、打造学习空间。学生不仅是教室空间布置的主角,还是节日活动、研学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参与者。在活动中,学习自然发生,学生成为“无涯学习者”。

  “儿童研究社区”启智养慧。以培养儿童成为“无尽探索者”为目标,引导儿童开展项目式研究,成立儿童研究工作室,打造儿童研究共同体。一系列儿童研究项目成果落实为具体的活动制度和组织架构,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儿童对话中心”浸心润志。让学生与学生、成人、社会对话,凝聚家校社教育合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无碍交往者”。

  “儿童行走版图”博学跨界。积极倡导儿童研学旅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设计自己的“无疆行走版图”。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成为“无疆行走者”。

  “儿童超越计划”攀高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关注学生自我经验形成,唤醒其自我超越意识。基于学校的无涯课程群,鼓励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寻找最近发展区和愿景目标,成为“无畏创造者”。

  塑造思维引擎,

  激活无限思维动能 

  设计“挑战性问题”,激活思维动能。挑战性问题是儿童思维涌现的契机。在儿童群落活动中,学校以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他们对活动充满兴趣。

  例如学校以“如何设计一间同学们喜欢的教室”为问题,引导儿童搭建研究“台阶”,设计实施方案。儿童项目小组需要设计驱动性问题和子问题链,包含“设计团队成员招募”“设计想法”“设计图草稿”“需要准备的材料”等。一个个子问题像一级级台阶,串联起儿童从思考问题到展示成果的全过程。

  “微观小世界”“棋逢对手”“漂流屋”“烦恼箱”“难忘毕业季”……一个个充满趣味和童心的创造教室项目相继诞生。在活动中,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显著提升。儿童在一次次摸索中总结经验并再次尝试,培养了积极进取、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

  组建“儿童学习圈”,生长创新思维。儿童群落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个体,他们借助活动组建自己的世界,互相碰撞思维,点燃创意火花。在“儿童研究社区——心情邮箱”项目中,项目组成员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制作一个敞口箱子,用4种不同颜色的卡片分别代表“喜怒哀乐”4种心情。当儿童产生相应的心情时,便将心情卡片放进箱子。当项目组提出设想时,教师没有马上提出建议,而是耐心听取项目组的计划,接着请项目组在班级召开发布会,听取同学们的想法和建议,最后教师和项目组成员一起改进项目。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儿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教师既是组织者、促进者,也是儿童的激励者、好伙伴,双方共同组建起互学互促的儿童学习圈。

  搭建“心”父母共育平台,助推思维“无界”。儿童群落活动的场域可以是班级、学校,也可以是社区、社会。学校组建“心”父母团队,成立“心”父母“课程开发部”,家校共建,开展“无疆行走”活动。此外,学校推出“8点播报”,一天一屏,鼓励“心”父母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每晚8点,每个班级的学习群都会播报“家庭教育小贴士”,播报内容切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理念传递,也有方法指导。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名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

儿童群落活动:探索成长的无限可能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杨春芳

  如何激发儿童的思维活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多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对儿童群落活动的目标、特性、实践内容、激活儿童思维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设计挑战性问题、构建学习型伙伴关系、注重生活综合实践性等方式,为激发儿童思维活力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儿童核心素养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明晰育人目标, 

  培养无限可能儿童 

  儿童群落活动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学校可以解锁儿童思维涌现的密码,重构儿童的生活世界,探索儿童成长的无限可能。

  儿童群落活动的育人目标。活动旨在培养“无限可能儿童”,为此,学校开展六大儿童群落活动,即“德性涵养家族”“儿童创造教室”“儿童研究社区”“儿童对话中心”“儿童行走版图”“儿童超越计划”,让儿童成为“无尽热爱者”“无涯学习者”“无畏创造者”“无疆行走者”“无碍交往者”,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儿童群落活动的育人特质。一是动态创构性,强调儿童的真正参与,使儿童在动态活动中自主探索,充分展现个性。例如儿童深度参与活动的设计环节,根据兴趣和想法推动活动发展,让活动真正“活”起来。二是具身联结性,活动内容实现课内外融合,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促进其技能发展和素养提升。例如“儿童行走版图”活动将校内知识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儿童在广阔的世界中滋养天性,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三是包容欣赏性,学校、教师和家长在儿童综合性活动过程中保持耐心,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完成活动,持续接纳、鼓励和欣赏儿童。

  完善内容架构, 

  开展无限创意活动 

  “德性涵养家族”培根铸魂。该活动基于“品质德行”,以礼、诚、勇、智、仁等十大“德性涵养家族”为主线,串联各学段教育。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在“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开放视角打破多种区隔,打造具有传承性的无区隔学习组织,为儿童奠定良好的品质与德行基础。

  “儿童创造教室”育雅励行。从儿童立场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学习场、打造学习空间。学生不仅是教室空间布置的主角,还是节日活动、研学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参与者。在活动中,学习自然发生,学生成为“无涯学习者”。

  “儿童研究社区”启智养慧。以培养儿童成为“无尽探索者”为目标,引导儿童开展项目式研究,成立儿童研究工作室,打造儿童研究共同体。一系列儿童研究项目成果落实为具体的活动制度和组织架构,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

  “儿童对话中心”浸心润志。让学生与学生、成人、社会对话,凝聚家校社教育合力。通过对话,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无碍交往者”。

  “儿童行走版图”博学跨界。积极倡导儿童研学旅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设计自己的“无疆行走版图”。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成为“无疆行走者”。

  “儿童超越计划”攀高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关注学生自我经验形成,唤醒其自我超越意识。基于学校的无涯课程群,鼓励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寻找最近发展区和愿景目标,成为“无畏创造者”。

  塑造思维引擎,

  激活无限思维动能 

  设计“挑战性问题”,激活思维动能。挑战性问题是儿童思维涌现的契机。在儿童群落活动中,学校以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他们对活动充满兴趣。

  例如学校以“如何设计一间同学们喜欢的教室”为问题,引导儿童搭建研究“台阶”,设计实施方案。儿童项目小组需要设计驱动性问题和子问题链,包含“设计团队成员招募”“设计想法”“设计图草稿”“需要准备的材料”等。一个个子问题像一级级台阶,串联起儿童从思考问题到展示成果的全过程。

  “微观小世界”“棋逢对手”“漂流屋”“烦恼箱”“难忘毕业季”……一个个充满趣味和童心的创造教室项目相继诞生。在活动中,儿童的动手实践能力、组织沟通和协调能力显著提升。儿童在一次次摸索中总结经验并再次尝试,培养了积极进取、不惧失败的意志品质。

  组建“儿童学习圈”,生长创新思维。儿童群落活动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个体,他们借助活动组建自己的世界,互相碰撞思维,点燃创意火花。在“儿童研究社区——心情邮箱”项目中,项目组成员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制作一个敞口箱子,用4种不同颜色的卡片分别代表“喜怒哀乐”4种心情。当儿童产生相应的心情时,便将心情卡片放进箱子。当项目组提出设想时,教师没有马上提出建议,而是耐心听取项目组的计划,接着请项目组在班级召开发布会,听取同学们的想法和建议,最后教师和项目组成员一起改进项目。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了儿童充分的理解和接纳,教师既是组织者、促进者,也是儿童的激励者、好伙伴,双方共同组建起互学互促的儿童学习圈。

  搭建“心”父母共育平台,助推思维“无界”。儿童群落活动的场域可以是班级、学校,也可以是社区、社会。学校组建“心”父母团队,成立“心”父母“课程开发部”,家校共建,开展“无疆行走”活动。此外,学校推出“8点播报”,一天一屏,鼓励“心”父母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每晚8点,每个班级的学习群都会播报“家庭教育小贴士”,播报内容切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有理念传递,也有方法指导。

  (作者系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苏州市名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