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风采

向着儿童出发

作者:刘志彪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源: 江苏教育报

  当幸福的钟声敲响,春光漫过教室的窗沿,清晨的校园处处焕发着诗意的生机——含苞的海棠正静待春雷,倔强的竹笋即将顶开泥土,一枝报春的梅花欣然绽放……我的办公室在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教学楼顶楼最西隅。每天,我都精心设计行进路线,尽量走出不一样的路径,试图以步履测绘不同的教育场域,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儿童生命拔节的多元形态。

  从“教育儿童”到“和儿童共成长” 

  一个周四的下午,阳光晴好,暖风和煦,我走在校园里,突然听到操场上传来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声。风里隐隐送来“泥巴”“树根”等字眼,我想,应该是某班正在小杨柳农场开展种植活动。

  小杨柳农场占地约一亩,是学校的纯天然儿童乐园,可以种花种树、种菜种粮食。南怀瑾先生说过,儿童教育应从“洒扫应对”开始,这是学做人的基础。小到主动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大到可以下厨房为自己做出三菜一汤,这些都是生活教育。回归自然,通过自己的小手种出蔬菜瓜果,对孩子而言,就是很好的生活教育。

  我抬脚往农场走过去。还未到农场,一个满脸通红、满手黄泥的小男孩从我身边飞速穿过,我一把拽住他,提醒他慢点,他转身朝我一笑,喊着:“来不及啦!我要回去拿喷水壶!”话音未落,他已跑得老远。

  我忍不住纳闷,再定睛一瞧,不远处,一位老师正带着三五个孩子捧着玻璃瓶,万分小心地往土里放。我悄悄问一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说:“我们要过10岁了,放进土里的都是我们的时光胶囊,等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再挖出来。”之后,他们还要在埋心愿瓶的地方,再种一棵“班树”或“班花”作为标志物。

  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这十年将是他们成长的黄金时节。再算一算,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占到他们目前人生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这在他们眼中算是“天大”的事情了。由此不难理解,小男孩取水壶时的雀跃心情,孩子们手捧心愿瓶时的小心翼翼了。那一刻,泥土包裹的不仅是小小的心愿,更是对成长的承诺。

  曾有人以为,学习好文化知识,就是儿童当下最该进行的有益的事情。成人总爱在儿童胸前挂起知识的勋章,却常忘记小男孩用泥巴捏出的城堡会呼吸,小女孩在树荫里追逐的光影会跳舞。其实,那些稚嫩的灵魂需要舒展一下身心,去触摸自然的温度。

  从“倾听儿童”到“由儿童共创” 

  教育者的脚步应当应和着儿童的节拍,在那些被折叠的草稿纸、被磨破的膝盖、被反复擦写的拼音格里,去创造适合儿童生长的千万种可能。

  学校以儿童成长为核心构建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将“五福梅”幸福课程化作滋养幼苗的甘霖。以“优雅、高洁、坚韧、争先、和谐”为价值导向的课程体系,将校本教材转化为多维度的育人载体:“简笔画教程”培养审美情趣,“竹竿舞”传承民族文化,“快乐的文字”启迪语言思维。通过“主题单元+课时”“必修+选修”的经纬编织,组建60个特色社团,形成教育矩阵,助力每个儿童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

  当课程开发范式由单向传输转向双向共生,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便在深度交互中充分激活。在“‘萌新’课程”实践场域中,我们观察到初入小学的“新”儿童在认知能力与行为规范方面的显著发展;在小杨柳劳动教育基地的深耕实践中,儿童透过晶莹汗珠映射的劳作图景,在土壤气息浸润下实现精神品格的重塑;新儿童家长学院构建的云端教育共同体,使得家校突破物理空间阻隔,将教育理念的实践范式从学校有效延伸至家庭。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正如杜威所言,当我们将教育视角真正回归儿童的生命场域,课程便不再是冰冷的模具,而是滋养心灵的生态园。

  从“看见儿童”到“与儿童同行” 

  “我们是教育儿童的人,我们是行走在儿童世界里的文化使者……”8月,晨曦微露,新教师们站在校史公园的绿荫下,齐声诵读“新儿童教育”宣言。教育的初心,在这一声声宣誓中愈发清晰——“为儿童而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终点,而是旅程。

  我们的课堂,始终流淌着创新的活力。从“三不四了”的轻负高效,到“新四了”的素养深耕,教师们不断探索,让学习真正回归儿童。去年11月,学校“新四了”课堂教学竞赛如火如荼,四节不同学科却同样精彩的课堂,诠释着“为儿童而教”的深刻内涵。朱菁玥的语文课,儿童的阅读力在故事里生长;黄莉的数学课,儿童的理解力在辨析中升华;叶蕾的英语课,儿童的预测力在环游中萌发;顾梅玲的综合课,儿童的实践力在调研中扎根。

  2022年,“‘三不四了’:小学数学教学40年轻负高质之路”获评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三不四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轻负高质样态重构”成功立项。课题和成果也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不懈追问:我们要带给儿童怎样的课堂?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过程,引导儿童自主去探讨和推论。学校聚焦深度教研,不再局限于“如何教”,而是聚焦“如何学”,从“教得更好”转向“学得更深”。语文组开展“宽阅读”,让文字的世界无限延展;数学组进行“思维研究”,让抽象的概念落地生根;英语组开启“文本再构”,让语言的学习充满创意;技能组探寻“学科本质”,让知识的脉络清晰可见。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相遇,更是一场智慧的同行。我们正以坚定的步伐,从“研究儿童”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沃土。当我们学会在儿童的瞳孔里重新校准世界的经纬,我们相信,那些曾被修剪得规整有致的枝丫开始重新抽芽,那些共生的根系里会重现生命最初的震颤。

  (作者系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校长,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

向着儿童出发
发布时间:2025-04-30   
来       源:江苏教育报  
作       者:刘志彪

  当幸福的钟声敲响,春光漫过教室的窗沿,清晨的校园处处焕发着诗意的生机——含苞的海棠正静待春雷,倔强的竹笋即将顶开泥土,一枝报春的梅花欣然绽放……我的办公室在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教学楼顶楼最西隅。每天,我都精心设计行进路线,尽量走出不一样的路径,试图以步履测绘不同的教育场域,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儿童生命拔节的多元形态。

  从“教育儿童”到“和儿童共成长” 

  一个周四的下午,阳光晴好,暖风和煦,我走在校园里,突然听到操场上传来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声。风里隐隐送来“泥巴”“树根”等字眼,我想,应该是某班正在小杨柳农场开展种植活动。

  小杨柳农场占地约一亩,是学校的纯天然儿童乐园,可以种花种树、种菜种粮食。南怀瑾先生说过,儿童教育应从“洒扫应对”开始,这是学做人的基础。小到主动捡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大到可以下厨房为自己做出三菜一汤,这些都是生活教育。回归自然,通过自己的小手种出蔬菜瓜果,对孩子而言,就是很好的生活教育。

  我抬脚往农场走过去。还未到农场,一个满脸通红、满手黄泥的小男孩从我身边飞速穿过,我一把拽住他,提醒他慢点,他转身朝我一笑,喊着:“来不及啦!我要回去拿喷水壶!”话音未落,他已跑得老远。

  我忍不住纳闷,再定睛一瞧,不远处,一位老师正带着三五个孩子捧着玻璃瓶,万分小心地往土里放。我悄悄问一个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说:“我们要过10岁了,放进土里的都是我们的时光胶囊,等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再挖出来。”之后,他们还要在埋心愿瓶的地方,再种一棵“班树”或“班花”作为标志物。

  站在儿童的角度来看,这十年将是他们成长的黄金时节。再算一算,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占到他们目前人生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这在他们眼中算是“天大”的事情了。由此不难理解,小男孩取水壶时的雀跃心情,孩子们手捧心愿瓶时的小心翼翼了。那一刻,泥土包裹的不仅是小小的心愿,更是对成长的承诺。

  曾有人以为,学习好文化知识,就是儿童当下最该进行的有益的事情。成人总爱在儿童胸前挂起知识的勋章,却常忘记小男孩用泥巴捏出的城堡会呼吸,小女孩在树荫里追逐的光影会跳舞。其实,那些稚嫩的灵魂需要舒展一下身心,去触摸自然的温度。

  从“倾听儿童”到“由儿童共创” 

  教育者的脚步应当应和着儿童的节拍,在那些被折叠的草稿纸、被磨破的膝盖、被反复擦写的拼音格里,去创造适合儿童生长的千万种可能。

  学校以儿童成长为核心构建教育体系,深入推进“五育”并举,将“五福梅”幸福课程化作滋养幼苗的甘霖。以“优雅、高洁、坚韧、争先、和谐”为价值导向的课程体系,将校本教材转化为多维度的育人载体:“简笔画教程”培养审美情趣,“竹竿舞”传承民族文化,“快乐的文字”启迪语言思维。通过“主题单元+课时”“必修+选修”的经纬编织,组建60个特色社团,形成教育矩阵,助力每个儿童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

  当课程开发范式由单向传输转向双向共生,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便在深度交互中充分激活。在“‘萌新’课程”实践场域中,我们观察到初入小学的“新”儿童在认知能力与行为规范方面的显著发展;在小杨柳劳动教育基地的深耕实践中,儿童透过晶莹汗珠映射的劳作图景,在土壤气息浸润下实现精神品格的重塑;新儿童家长学院构建的云端教育共同体,使得家校突破物理空间阻隔,将教育理念的实践范式从学校有效延伸至家庭。

  “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本身。”正如杜威所言,当我们将教育视角真正回归儿童的生命场域,课程便不再是冰冷的模具,而是滋养心灵的生态园。

  从“看见儿童”到“与儿童同行” 

  “我们是教育儿童的人,我们是行走在儿童世界里的文化使者……”8月,晨曦微露,新教师们站在校史公园的绿荫下,齐声诵读“新儿童教育”宣言。教育的初心,在这一声声宣誓中愈发清晰——“为儿童而教”,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不是终点,而是旅程。

  我们的课堂,始终流淌着创新的活力。从“三不四了”的轻负高效,到“新四了”的素养深耕,教师们不断探索,让学习真正回归儿童。去年11月,学校“新四了”课堂教学竞赛如火如荼,四节不同学科却同样精彩的课堂,诠释着“为儿童而教”的深刻内涵。朱菁玥的语文课,儿童的阅读力在故事里生长;黄莉的数学课,儿童的理解力在辨析中升华;叶蕾的英语课,儿童的预测力在环游中萌发;顾梅玲的综合课,儿童的实践力在调研中扎根。

  2022年,“‘三不四了’:小学数学教学40年轻负高质之路”获评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三不四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轻负高质样态重构”成功立项。课题和成果也是我们对教育本质的不懈追问:我们要带给儿童怎样的课堂?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的发展过程,引导儿童自主去探讨和推论。学校聚焦深度教研,不再局限于“如何教”,而是聚焦“如何学”,从“教得更好”转向“学得更深”。语文组开展“宽阅读”,让文字的世界无限延展;数学组进行“思维研究”,让抽象的概念落地生根;英语组开启“文本再构”,让语言的学习充满创意;技能组探寻“学科本质”,让知识的脉络清晰可见。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相遇,更是一场智慧的同行。我们正以坚定的步伐,从“研究儿童”走向“与儿童一起研究”,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沃土。当我们学会在儿童的瞳孔里重新校准世界的经纬,我们相信,那些曾被修剪得规整有致的枝丫开始重新抽芽,那些共生的根系里会重现生命最初的震颤。

  (作者系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校长,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