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湿地行环保实践服务团”日前来到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开展了以“红色湿地行”为主题的湿地调研考察、湿地保护知识宣讲等系列活动。
“湿地行环保实践服务团”首先来到了江苏省革命老区泗洪县湿地周边农村,利用3天的时间实地调查了当地绿色产业建设及落实情况。在该村刘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反季节番茄、韭菜种植基地。刘书记介绍说:“我们村种植蔬菜所用的肥料都是鸡粪鸭粪等有机肥,多种蔬菜也因此获得了绿色无公害商标,而且我们这儿每家每户用的都是沼气,真正做到了绿色可持续发展。”针对肥料的来源比较单一,种子的研发技术尚未掌握,营销模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实践团20名师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紧接着,实践团又来到了洪泽湖湿地保护区。队员们利用两周的时间,对洪泽湖湿地保护区现状进行了深度调研:采集水体样本,分析水体水质,提出水处理方案;勘察鸟类生活环境及现状,查阅保护区历年来鸟类变迁趋势,为鸟类保护提出可行性方案;根据当地的湿地动植物种类及分布,绘制详细的湿地绿地图,展示泗洪县绿色产业、湿地保护、环保建设的成果。实践团队员还深入湿地,拍摄了上千幅珍贵的动植物照片,并以此制作了湿地保护区宣传片。实践团团长宋玉龙表示,“我们准备把这份宣传片放在网上,将泗洪县洪泽湖湿地保护区建设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广出去,从而推动我国的湿地保护建设,加强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
“除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准备和泗洪县保护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成立实践基地,定期选派人员赴洪泽湖湿地保护区进行调研考察并提供技术指导。”实践服务团带队教师郑天柱说到。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