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18日讯“限塑令”已颁布实施三年,这项保护环境的政策到底在苏州的推行情况如何?这个暑期,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和王健法学院的大学生调研团队在苏州等地展开了实地调查。大学生们在苏州市的多家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和住宅小区共发放问卷630份,收回有效问卷602份,同时走访了有关政府部门。调查显示,62.4%的人认为“限塑令”的执行对环境质量改善作用效果不明显。超薄塑料袋生产源头难以控制、“限塑令”执行漏洞大、替代品缺失、消费者环境生态意识有待提高等是该政策实施以来的主要问题。
“限塑令”变味市民环境生态意识不强
“‘限塑令’执行之后,您会自觉地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吗?”调研团队成员在苏州十梓街上对一位修车的摊主进行了访谈,老师傅着说:“不用塑料袋,我用什么?很多地方都送塑料袋的,再说塑料袋也就三五毛一个,买了用呗。”
在走访调查的同时,调研团队对苏州市市民进行了环境生态意识测评,结果显示苏州市民的公民环境生态意识基本合格,但处在比较低的水平。81.7%的被调查者表示,“限塑令”实施后自己的消费习惯受到了影响,但只有6.9%的人在购物时会自觉准备购物袋。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公众支持有偿使用塑料袋的制度,“限塑令”也很容易会转变成“售塑令”,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付费使用塑料袋而变得心安理得,这并不是“限塑令”实行的初衷。
同时对于商家来说,使用环保型塑料袋的成本是巨大的。非环保型超薄塑料袋的进货成本低廉到以“分”计。超薄塑料袋的传播途径多,面广量大,在市场经济价格杠杆的作用下,很多商家便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成本低廉的超薄塑料袋。
在东振路上的金益农贸菜市场,一家农贸市场摊主说:“卖菜的都是免费送塑料袋,如果塑料袋不免费给,谁来买菜啊?这里的塑料袋没有什么收费的规矩。”队员们发现来买菜的人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塑料袋也是随手便拿。而在独墅湖高教区的一家水果商店,团队成员发现这里依然在使用超薄的塑料袋。面对质疑,水果店老板表示:“你放心,袋子肯定能用。现在卖水果的袋子都不收钱的,这没人管。”
调查中,有15.8%的市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62.4%的人认为“限塑令”的执行对环境质量改善作用效果不明显,日常生活中依然可以使用到免费的超薄非环保型塑料袋。苏州市工商局市场部马科长说:“源头上的生产是个很重要的环节,也是执行‘限塑令’阻力最大的环节。由于超薄塑料袋的生产进入门槛低,生产原材料极易寻得,整体成本偏低,而且很难被发现。今天取缔了它,过两天也能重新开业,死灰复燃。”塑料袋的小生产者,面广量大,执法部门遇到了执法瓶颈。也正是这些小生产者的存在,让超薄非环保型塑料袋的流通成为可能。
加紧研发替代品是关键
“我们用塑料袋也是图个方便,你要是有环保的,我肯定会用。现在没有,我们只能用塑料袋,不然菜放哪儿?”在莲花新村附近的菜市场,一位正在买菜的先生笑言。
从问卷统计结果看,有30.7%的人认为最大障碍是因为目前缺少合适的替代品。对于政府政策,消费者应该是支持的。但实行“限塑令”之后,一直未有合适实用的替代品出现。即使消费者想支持,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综合比较各类媒体的报道和调研论文后,调研团队成员发现,政府和企业在塑料袋的替代品研发领域鲜有动作,还有很大的空间。
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限塑方面都有不错的成绩和做法,有意见指出,国内现行无纺布购物袋等替代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比生产塑料袋消耗更多的原料,滥发、滥用环保袋将造成更大的资源浪费。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的章志远教授认为,“限塑令”的出台虽然有着良好的初衷,但实施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国内在下大力气研发替代品的同时必须注意降低成本能为消费者接受,必须是环保又节约能源的,不可“泼油救火”。“事实上,环境治理有赖各方主体的合力,公民环境保护意识、良好生活习俗的培养,政府监管部门长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乃至新闻媒体的积极介入,无一不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