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苏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侧记

作者:马 操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师”星璀璨 撑起高职教育一片蓝天

——苏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侧记

“连同今年评上的教师,我校已经有51名教师拥有正高职称,在全省高职高专中名列前茅。这几年,学校完成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个,有3个专业群被列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说起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苏州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鲍寅初一脸自豪。

苏州国际教育园位于石湖风景区内,苏州职业大学就是前期进入园区的一所高职院校。2003年1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将市职业大学与苏州教育学院、市广播电视大学、市职工科技大学整合,建成崭新的苏州职业大学。10 年来,苏职大把高素质、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位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筑巢引凤,造人才高地

“2004年,苏职大着手引进了第一批人才,我是受益者之一。”李志荣教授供职于苏州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已经8年了,谈起当时的场景,他记忆犹新。“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恰逢苏职大有引才计划,我被他们的理念深深打动,就来到这里。”李志荣说。

李志荣刚来的时候,获得一笔安家资助,市教育局也帮助他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同时,他还获得10多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解除了后顾之忧,加上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李志荣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科研中。

早在多年前,苏职大就有了一系列“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长远规划。从李志荣这批引入人才开始,依托于苏州市人才引进政策,苏职大更是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办法》等引才优惠制度,大力实施事业引才、感情引才、环境引才。截至今年,苏职大已经引入97名高素质人才,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3人,博士17人,硕士67人,较好地满足了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本土培育,提整体实力

李志荣刚来苏职大的时候37岁,学校安排他去法国做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这次培训对我的提升非常大,让我真正对研究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

苏职大在2009年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对全校300多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能力、教育技术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培训。作为引进人才,孙春华博士、方立刚博士都参加过此类培训。方立刚认为这样的培养很有效,“兼顾了院系和学校的发展,同时提升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一手引进人才,一手自我培养,“双轮驱动”,多级互动,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近年来,学校共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名,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

以老带新,锻科研团队

李志荣刚来的时候,学校的科研条件很一般。随后几年里,学校陆续投入科研资金数千万元,建立了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所,10个校级研究所,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40个专业实验室。

在不断提高科研条件的同时,学校努力将“前辈们”树立成榜样,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机电工程系在系主任陶亦亦教授的牵头下,成立了“以老带新”科研团队。2010年,在团队成立后不久,孙春华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孙春华说:“身边有很多前辈一边专心教书,一边潜心做科研,我时刻感受到浓厚的科研氛围。”

对于“以老带新”搞科研,电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张红兵形容道:“教师科研激励好比搭台唱戏,教师就是演员,好演员需要引进,其他著名演员和青年演员梯队则需要好演员来传帮带。”学校为潜心科研的教师留下了发展空间,比如给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排课时,尽量避免课时和研究时间的冲突。苏职大校长崔志明教授常常对各院系领头人说,要“给中才做规矩,给天才留空间”。

立足课堂,育技能人才

在鲍寅初看来,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应该是教学和科研并重,同时致力于在两个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他认为,教学和研究之间不是厚此薄彼的关系,而是协同共进,从而产生“教”和“研”互相促进的效果。

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苏职大在重视科研的同时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艺术系系主任李涵教授打了个比方:“有些教师可能是绘画领域的理论高手,但假设这个教师不会绘画,那他一定不是个好教师。我常常对系里的教师说,你们第一是教师,第二才是学者。”

管理工程系吴恩培教授已年逾60,他开设的“吴文化”课程是苏职大省级精品课程之一。吴恩培教授数十年来在科研上躬耕不辍,发表了学术论文45篇,对苏州文化保护方面也卓有贡献——苏州古城墙修复工程正是借用了吴教授的研究成果。吴教授经常不辞辛苦、穿街走巷为灶具文化等项目做田野调查,但他最用心的,还是将自己在“吴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他组建了吴文化研究团队,每一届学生都会跟他去苏州各地做一些文化研究,在实践中得到熏陶,并将成果反馈于苏州文化建设。

苏职大校园内,有一座美丽的“吴文化园”,独具匠心,集吴越遗迹、田园山水风光于一体。在此间漫步,记者不由感慨:“吴文化园”里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正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播撒点点希望,育得桃李芬芳。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苏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侧记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作       者:马 操

“师”星璀璨 撑起高职教育一片蓝天

——苏州职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侧记

“连同今年评上的教师,我校已经有51名教师拥有正高职称,在全省高职高专中名列前茅。这几年,学校完成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个,有3个专业群被列为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说起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苏州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鲍寅初一脸自豪。

苏州国际教育园位于石湖风景区内,苏州职业大学就是前期进入园区的一所高职院校。2003年11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将市职业大学与苏州教育学院、市广播电视大学、市职工科技大学整合,建成崭新的苏州职业大学。10 年来,苏职大把高素质、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位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筑巢引凤,造人才高地

“2004年,苏职大着手引进了第一批人才,我是受益者之一。”李志荣教授供职于苏州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已经8年了,谈起当时的场景,他记忆犹新。“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恰逢苏职大有引才计划,我被他们的理念深深打动,就来到这里。”李志荣说。

李志荣刚来的时候,获得一笔安家资助,市教育局也帮助他解决了孩子的入学问题;同时,他还获得10多万元“科研启动经费”。解除了后顾之忧,加上良好的专业发展平台,李志荣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科研中。

早在多年前,苏职大就有了一系列“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长远规划。从李志荣这批引入人才开始,依托于苏州市人才引进政策,苏职大更是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先后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暂行办法》等引才优惠制度,大力实施事业引才、感情引才、环境引才。截至今年,苏职大已经引入97名高素质人才,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3人,博士17人,硕士67人,较好地满足了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

本土培育,提整体实力

李志荣刚来苏职大的时候37岁,学校安排他去法国做了为期半年的访问学者。“这次培训对我的提升非常大,让我真正对研究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

苏职大在2009年启动了“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对全校300多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能力、教育技术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培训。作为引进人才,孙春华博士、方立刚博士都参加过此类培训。方立刚认为这样的培养很有效,“兼顾了院系和学校的发展,同时提升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一手引进人才,一手自我培养,“双轮驱动”,多级互动,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近年来,学校共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2名,省级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

以老带新,锻科研团队

李志荣刚来的时候,学校的科研条件很一般。随后几年里,学校陆续投入科研资金数千万元,建立了2个省级工程中心,2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所,10个校级研究所,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9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40个专业实验室。

在不断提高科研条件的同时,学校努力将“前辈们”树立成榜样,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机电工程系在系主任陶亦亦教授的牵头下,成立了“以老带新”科研团队。2010年,在团队成立后不久,孙春华成功申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孙春华说:“身边有很多前辈一边专心教书,一边潜心做科研,我时刻感受到浓厚的科研氛围。”

对于“以老带新”搞科研,电子信息工程系系主任张红兵形容道:“教师科研激励好比搭台唱戏,教师就是演员,好演员需要引进,其他著名演员和青年演员梯队则需要好演员来传帮带。”学校为潜心科研的教师留下了发展空间,比如给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排课时,尽量避免课时和研究时间的冲突。苏职大校长崔志明教授常常对各院系领头人说,要“给中才做规矩,给天才留空间”。

立足课堂,育技能人才

在鲍寅初看来,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应该是教学和科研并重,同时致力于在两个方面都达到较高水平。他认为,教学和研究之间不是厚此薄彼的关系,而是协同共进,从而产生“教”和“研”互相促进的效果。

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苏职大在重视科研的同时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艺术系系主任李涵教授打了个比方:“有些教师可能是绘画领域的理论高手,但假设这个教师不会绘画,那他一定不是个好教师。我常常对系里的教师说,你们第一是教师,第二才是学者。”

管理工程系吴恩培教授已年逾60,他开设的“吴文化”课程是苏职大省级精品课程之一。吴恩培教授数十年来在科研上躬耕不辍,发表了学术论文45篇,对苏州文化保护方面也卓有贡献——苏州古城墙修复工程正是借用了吴教授的研究成果。吴教授经常不辞辛苦、穿街走巷为灶具文化等项目做田野调查,但他最用心的,还是将自己在“吴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在课堂教学中。他组建了吴文化研究团队,每一届学生都会跟他去苏州各地做一些文化研究,在实践中得到熏陶,并将成果反馈于苏州文化建设。

苏职大校园内,有一座美丽的“吴文化园”,独具匠心,集吴越遗迹、田园山水风光于一体。在此间漫步,记者不由感慨:“吴文化园”里一大批优秀的教师,正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播撒点点希望,育得桃李芬芳。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