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高校 > 正文

江南大学:植根实践沃土 绽放工程之花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1-19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植根实践沃土  绽放工程之花 

  ——江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录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在这四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们不但学习到了专业知识,还积累了实际经验,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环境适应能力。”结束了在无锡爱依特纺织公司的企业实践活动,江南大学纺织工程专业1205班的康鑫湲同学这样总结自己的收获。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三年来,和康鑫湲同学一样,纺服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先后有462名同学参加了企业实践,在校企携手共筑的平台上,增长知识增强本领。 

校企携手  卓越计划育英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  

  作为我国创办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服装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江南大学纺服学院纺织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入选“卓越计划”的专业,从2010 级开始,纺织工程专业每届5个班约150名学生全部纳入“卓越计划”培养范围,成为全国纺织类专业参与这一计划人数最多的高校。 

  “‘卓越计划’推出前,学院针对企业反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借鉴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加大实训力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纺服学院王鸿博院长介绍说, “卓越计划推出,促使我们把以前工作做了凝练总结,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缩短学校与企业间的距离,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计划强调实战实训,纺服学院从优化培养方案入手,把“能力培养+实践探究+人格养成+创新创业”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纺织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3+1( 3 年在校、1年在企业)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上,采用分段教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一二年级,所有学生学习打通学科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三年级,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本人的特点、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深入学习和掌握该专业方向的技术基础理论、产品设计方法和生产控制过程。  

  配合“卓越计划”,重点打造“纺织材料学”、“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工程”系列课程,目前,以四门课程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已出版,被国内10多所纺织院校使用。主编“纺纱工程”、“机织工程”、“针织工程”3本教材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纺纱工程”、“机织工程”2门课程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并成功上网。 

  “我们的目标,学生不仅会设计产品,还可以自己动手做出来。” 王鸿博说。在校内,学院创建仿真实验平台,积极营造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纺织服装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验教学和科技活动的平台环境。学生从大二开始进入研究室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每年实施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学分实践研究项目达30多项,本专业约65 %的同学参与。在校外,秉持“企业支持教育,教育服务企业”的理念,发挥纺织产业链学科集群优势,校企携手打造实践基地,实现课堂教育向企业实训延伸。 

  学校每年投入50万元经费,加上企业相关配套,保证了学生实践活动开展。为提高培训效果,学院严把企业选择关,联合无锡一棉、常州黑牡丹、南通双弘等三十余家纺织服装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基地。聘任企业优秀导师近50名,全面实现卓越计划学生的“一生双师”制,即教授、学者担任学术导师,企业家或高级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通过签订“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企业深度参与学生企业实践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培养过程。校企协同安排课程设置、协同安排企业实践、协同制订考核标准、协同指导毕业论文。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超过90% 的学生对“卓越计划”持肯定态度。 

实战训练   走好成长第一步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纺织工程专业连续3届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经历毕业前“蜕变之旅”。 

  “在做挡车工的四个月里,我们苦过累过,最难熬的就是78月份,天气酷暑炎热,车间封闭不透风,加之机器产热与噪音,那段时日真是叫苦不迭,但我们也全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回顾实习经历,学生们这样说。对他们来说,实习不仅是一次“洗礼”,也是成长过程。 

  “卓越计划”强调实战训练,从基层做起,即便看似简单的穿纱,也经历了多次的练习和失败,成功的喜悦让同学们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远道理。平日里从未经历过的上夜班、三班倒也被大家努力克服。正如有同学在实践总结里写到:“青春不仅仅是张扬个性和无拘无束,也应该是挥洒汗水,也应该是辛勤劳动。”通过实习,同学们不仅认识到自身知识能力的欠缺,也逐渐学会怎样把学校教给的理论知识恰当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慢慢褪去学生的浮躁与稚嫩,实现我们迈向社会独立成长的第一步。” 

  “卓越计划”的特色,是把培养人才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发挥作用。 

  2013年,在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纺纱车间实习的6名同学,针对细纱机的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将江南大学现代纺织技术研究所的物联网技术引入到细纱车间”的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厂长周晔珺高级工程师的重视,并就该项目与纺织服装学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同时将2010-2012级在工厂实习的12名同学纳入该项目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小组,2013年成功开发了国内领先的细纱单锭监测系统,实现了对纱锭的全数检测,从源头上控制纺纱过程,既提升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人力成本。目前已完成1万锭中试,下一步将扩大到10万锭,而在企业实习的4名同学也从“卓越工程师实习生”转变成为无锡第一棉纺织厂的正式员工。 

  据不完全统计,2010-2012级共有462名本科生分布在18家纺织企业实习,期间共为企业提出了169条生产工艺方面的建议,与企业共同设计纱线、织物等新品种188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为企业的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所培养的学生凭借扎实的知识结构、实践的主动性、富有团队精神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社会美誉度逐年提升,学院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率98%以上。每年有100多家国内知名的大型纺织企业来学院招聘,提供岗位近千个,供需比约为15,远高于国内同类专业水平。 

  

    与此同时,通过探索政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青年教师工程能力提升。经过近几年的实践锻炼,学院80%以上青年教师具有一年以上学生企业实践指导经验,先后有11位年轻教师由江苏省科技厅委派兼职企业科技副总。在过去三年中,学院与“卓越计划”实践基地共同承担的江苏省科技厅产学研前瞻性研究项目45项,有一半以上是年轻教师主持,实现了工程实践教育和工程科技创新双丰收。“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针织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一批教学成果也先后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责任编辑:汤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