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夏霄璇同学感觉自己非常幸运。学校开设新生研讨课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坚、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王武、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徐岩等知名教授亲自为她授课,成为她大学专业学习的启蒙者。
在江南大学,像夏霄璇这样的幸运者有很多。近日,江南大学280余名教授全数走上讲台,给全校51个专业167个班级的全体大一新生上了为期9周的新生研讨课,用他们卓著的能力素养、丰富的人生智慧,启迪心智,激发热情,当好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引路人。
教授团队齐上阵 引领新生步入学术殿堂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怎么办?本专业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如何?我适合做学术研究吗?学术之路离我到底有多远?
夏霄璇刚入学不久就有一连串的疑问。“当初选择生物工程专业,还以为是研究基因(DNA)的,等接触过后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主要是研究发酵工程。”她告诉记者,“发酵工程对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领域。”像夏霄璇这样有同样困惑的学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专业认知,他们刚入学时往往对专业前景和自身发展感到迷茫。不少同学在选择专业时,往往屈从于外在因素,并没有发自内心因为热爱而选择专业。
在生物工程学院教学副院长尹健教授看来,新生研讨课的目标就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质,培养学生对专业、行业和科学的热爱。而激发学习兴趣,首要是建好教学团队,“其一年龄层次需要有梯度,其二研究领域要不尽相同,第三具备国内外的不同背景,这样教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成长经历,给学生不一样的‘治学之道’,学生通过‘零距离’接触本专业的名师,亲身感受学术力量和人格魅力。”
生物工程学院组建优质教学团队,教师队伍由各学科领域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21位优秀教授组成,包括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国家青年千人入选者等。通过多个教授团队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分段接力,模块化设置教学内容,保证授课内容科学完备。
“上了新生研讨课才知道,原来生物工程并不只是微生物,它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除了本专业,我还能学习到环境工程、化工、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不同领域知识的串起,提升了夏霄璇的学习能力,“遇到其他专业的问题,我还会自己查阅资料,主动向他人请教。”
在所有的新生研讨课中,夏霄璇表示最喜欢刘立明教授的课程,“在这里我明确了今后的奋斗目标,看到了专业发展前景,坚定了自己走学术道路的决心。”刘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研究单位和知名专家,阐述了学院在微生物制造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学术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安于学院、安于专业的信心。他坦言,“我希望同学们目标明确坚定,遇到挫折也能坚持下去,把对专业的兴趣提升为一种学术信念,勇往直前,不断超越。”
翻转课堂 让自主探究学习走上轨道
知识的迅速增长呼唤学习内容的重组,开放灵活的环境需要学习方式的变革,海量的信息资源要求学习效率的提升。中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如果把原有的被动接受学习习惯带到大学,缺少主动思考和积极投入怎么办?
一张鱼骨图让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人文学院陈明选教授的课堂上,他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尝试运用鱼骨图工具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一些平时缺少主动思考问题的学生,在头脑风暴中逐条分析,得出最佳结论,找到问题的真因。“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式太新颖了,以前从来没有尝试过,大家探讨的过程中,没人会打断你的讲话,每个人都有畅所欲言的空间,最大限度挖掘我们的潜能。”教育技术专业崔鑫同学兴奋地告诉记者。
对于新生研讨课,陈明选教授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课前向学生提出核心问题,学生针对问题,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得出对问题的基本理解,课上学生代表进行课题展示;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引导学生分享学习资源,交流个人理解,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了演讲者、学生与老师的三角互动模式。“为做好课堂展示,我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材料,进行课题研究,分组探讨并认真制作PPT,还建了qq讨论群,建立起跨学科的联系,建立了网络学习社区,实现资源和创意共享。”崔鑫说。
启发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测试训练法、讨论教学法……陈明选将多种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中,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建构者。“新生研讨课的课程目标就是引导大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验本专业,通过深入研讨认识本专业,通过对专业核心问题深度理解从而热爱本专业。”陈明选教授说,“只有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改变大学生传统学习的理念、思维与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的有效学习。”
生物工程学院摒弃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形式,代之以切磋研讨的方式,通过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你知道诺贝尔的遗嘱吗?你知道诺奖大师评定的基本过程吗?你对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诺贝尔化学奖了解吗?”王武教授以“读大师、立大志、成大器”为题,围绕诺贝大师的故事展开探讨,号召学生学习大师知识渊博、创新思维、大胆质疑、逻辑缜密、验证科学等的精神。“时代在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现在看来,高中教科书上其实有不少错误,而科学研究最忌讳的就是缺乏批判精神。我希望能通过诺奖大师的经历启发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
言传身教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新生研讨课提供了一个让教授和新生零距离交流互动的平台,除了专业启蒙和学术引领外,学生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承担新生研讨课,对不少教授来说是“额外”的任务,需要重新备课准备,但他们依然积极参与。“我们专业的教学ppt其实非常复杂,因为有很多产品合成图,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准备。可是为了达到最直观的视觉效果,老师们都亲自制作了动画,有的光准备ppt就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谈起老师对课程的精心筹备,夏霄璇感动不已。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通过言传身教,教授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在课堂的不断研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名师严谨治学态度,矢志不渝求索精神,胸怀社会国家的济世精神,实现了对学生人格精神的提升引导。
走进以“专业国际化”为主题的食品学院陈永泉教授的课堂,真切感受到了作为一名食品人内心崇高的责任感和作为一名“千人计划”归国教授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陈教授结合自身三十年的国外生活经历,从中西方饮食文化说起,告诫学生“作为一名食品人,就应注重质量的保证,不要因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利益”。从饮食谈到家庭、社会、自由与责任,他与同学们互动探讨,希望通过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早日找到自己的目标,对生活学习起到激励作用。“希望在三十年之后他们能够记得我曾在这儿说过‘大学真正培养的是能够独立思考、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有效的”。
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还特地增加了设计师成长版块,通过优秀产品设计师成长道路及故事,让学生了解设计师成长的背景及必然条件,懂得个人成长的艰苦历程,为未来专业学习做好精神准备。
新生研讨课像是升温剂,深深走进同学们的心里,激发了大家对大学学习生活的热爱与激情。“新生研讨课就像是为‘流浪’的学生找一个‘温暖’的家,不仅增加了专业存在感和归属感,还锻炼我们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人文学院的朱同学在课程结束后感慨,“感觉中学时的那股拼劲又上来了,就想在大学里认真学习,做好专业研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