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通讯员 吴奕 明平
“十二五”期间,江苏大学共申请专利6327件,PCT专利申请52件,授权发明专利2416件;2015年,该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高校第12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高校第6位……近几年,江苏大学把知识产权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不仅交出了一份漂亮的“专利清单”,在服务行业和地方发展上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在该校党委书记袁寿其看来,“通过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提升高水平的服务社会功能,是一所地方高校应有的担当和贡献,也是一所地方高校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
强特色
学问做在田野里
如今的大江南北,每到水稻丰收时节,黄灿灿的稻田里不用农民辛苦抢收,取而代之的是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
据介绍,江南地区的联合收割机多产自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该公司在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市场占有率已超40%。谁曾想到,10多年前,沃得公司还只是一家普通的农机企业,它的腾飞之路始于与江苏大学李耀明团队的产学研深度合作。
“从高产到超高产水稻,从小田块到家庭农场作业模式,我们对水稻、油菜联合收割机的研究可以说一直在路上。”身为江苏省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李耀明研究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关键技术与装备”有效解决了脱粒破损严重、清选筛孔堵塞、割台炸荚损失大、智能化水平低等瓶颈问题,一举获得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产品问世后迅速占据国内市场,合作企业累计新增销售收入达12.69亿元、利税达2.78亿元。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业机械工程专业的高校,江苏大学曾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农机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第一位农机专业博士。在办学过程中,该校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工农结合”的办学特色。
“面向国家、行业、区域战略发展需求,江苏大学坚持特色发展,学科建设应有所为也大有可为。”据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介绍,江苏大学已建成涵盖农业机械、节水灌溉、农产品加工、农用动力、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等在内的“大农业工程”学科群,学科群内的工程学和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近年来学校获得的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均来自于农业工程领域。
移阵地
当好服务排头兵
上世纪70年代末,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在科学的“春天里”来往于各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如今,江苏大学材料学院教师张松利变成了“日常工程师”,周一至周五在江苏大学兴化产业研究院为一线企业提供服务,周末才返回镇江。
把科技服务体系推到生产第一线,是江苏大学“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常态做法。江苏大学曾先后推出对接镇江行业骨干企业的“十百千工程”,教授团队下企业、与地方建立战略联盟的“1863计划”。2015年,该校又重点推进“123行动计划”,每个二级学院重点服务1个地区、2个重点行业、3个重点企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对接长三角地区内燃机、水泵行业,化学化工学院对接滨海化工园区绿色化工、新材料行业,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服务扬州环保和机械制造行业……目前,江苏大学24个学院均陆续与地方、企业成功“牵手”,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
张松利是江苏大学材料学院对接兴化市铸锻造产业的“特派员”。一年多的时间,张松利走访了兴化60多家企业,日常工作除了整合学校智力资源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会诊,提出解决方案和开展技术指导外,还提供产品开发、成果转化、产权服务、项目申报等多项服务。在兴化当地,张松利已成了铸锻造企业争相寻求的“香饽饽”。
“服务地方,首先得熟悉地方、研究地方。”在江苏大学副校长程晓农看来,江苏大学科技服务模式由原来的单项合作转为战略合作,个体服务变为团队服务,短期合作成为联盟合作,这样的改变为江苏大学立足江苏、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积聚了力量。2011年以来,江苏大学共签订产学研合同近5000项,横向合同总额达19.33亿元,3次荣获科技部颁发的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
搭平台
为技术转移“加把火”
汇智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是全国首个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平台,位于镇江市高新区,占地2800平方米。在该平台上,操控灵活的四轮驱动小车、各类多肽食品样品等都来自江苏大学。
依托智力资源和研究成果,江苏大学成立了汇智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2015年,公司成为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获得国家1000万元的股权投资支持。汇智公司总经理韩奎国介绍,公司一期投入300万元种子资金,对学校的2600多项有效发明专利进行筛选和分级,目前已遴选出10项种子专利进行为期2至5年的培育、运营和推广。目前,江苏大学经由汇智公司收储发明专利近200件,完成可转让许可专利55件,交易额达280万元。
陈明阳是江苏大学机械学院教授,他手中持有3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因为涉及转让方式、转让金额的问题,一直与企业谈不拢。在汇智公司的帮助下,陈明阳的一项光纤发明专利授权很快成功转让给企业。“有了这样专业的服务,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更便捷了。”陈明阳说。
在体制机制方面,江苏大学也一直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走出“围墙”。在该校《科研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中,江苏大学明确把成果转移作为重点指标,对来自企业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类横向合作项目,在职称评审、岗位评聘以及硕博导遴选中都给予相应认定。“希望教师们在与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合作中提升科技创新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科技支撑。”颜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