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百年苏大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海内外的校友们纷纷通过“云送祝福”的方式向母校深情告白。回首双甲子,办一所有底蕴、有灵魂、有贡献的大学一直是苏大人的理想追求。前不久,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2019年度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苏州大学凭借高质量发展成效得分、办学治校满意度调查得分、综合考核总得分等均列本科高校(高水平高校)首位的优异答卷,在省属高校首次纳入全省年度综合考核中荣获第一等次的好成绩。
作为全省72所省属高校的唯一发言代表,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在大会上充满信心地说:“我们将强化‘答卷意识’再发力,对标找差再突破,在‘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中努力写好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笔!”
一流的党建领航立根铸魂
“自从有了加入党组织的理想信念后,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足了!”2018年底,苏州大学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殳凹教授作为海归教师代表,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此之前,“85后”的他刚刚获批成为201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申请项目的最年轻入选者。
正是事业上升期,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并没有拖延王殳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脚步。在多次参加学院党组织的活动后,王殳凹认识到,只有更高的政治思想引领,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建设、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这一决心得到了校党委书记江涌的肯定和支持。“作为培养联系人,江书记时常叮嘱我要以柴之芳院士等老一辈党员科学家为榜样,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更要在思想品德、为人处事上全面向他们学习靠拢。”王殳凹也坚定回应,将严以修身,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放射化学学科青年人才。
高知识群体是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苏州大学建立起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五年来,共发展教职工党员241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教改课题等立项中,党员负责人比例超过85%。一大批青年学者和优秀人才团结凝聚到党的周围,使得学校在改革发展、社会服务中的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凸显成效。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去年,在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工党支部书记示范工作室总结授牌会上,苏州大学首批正式入选的8个教工党支部书记示范工作室和3个党支部书记示范工作室培育点负责人,对照工作室建设标准,系统总结汇报了一年来支部工作成效及品牌化建设情况。
其中,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物理及分析化学教工支部书记徐敏敏特别介绍了支部提出的“萃取”工作法品牌。他说,“萃取”工作法类似于萃取实验中分液漏斗的作用,主要是从教师、研究生党员中萃取先进典型、先进事迹,不断发挥本支部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还有则是从广大师生群众中,萃取先进分子,吸收入党,以此激发广大党员创新争优的热情。而徐敏敏所在的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师党支部书记已全部由3年以上党龄的“双带头人”担任。
为了破解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两张皮”问题,使基层党建真正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苏州大学从2018年起就制定了《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着力把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中坚骨干力量。按照“双高双强” 、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的标准,目前学校已实现了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的目标,真正实现起“立起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一流的教育改革提质增效
日前,通过整合校内六家学院(部)公共基础课师资、平台等资源而全新组建的东吴学院在苏州大学正式揭牌。这是该校深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
对于东吴学院的建设,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强调说,要理顺管理机制,强化学院建设的“骨骼”;还要坚持立德树人,充实育人的“躯干”;更要注重引领未来,铸就发展的“灵魂”。
事实上,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苏州大学在2019年提交了多份融合创新的亮丽答卷:师范学院、紫卿书院、东吴学院、以高标准建设的国家试点学院等系列人才培养改革特区,纵深推进“一流本科改革行动计划”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开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直通车”……破冰改革的背后正是学校主动对接人才需求的积极探索。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提高技能的主渠道。在这个“最宅假期”里,一场在线学习革命也深刻改变了师生学习、工作的方式。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9级本科生卢嘉琦在疫情期间积极参加了线上思政主题的研讨课。为了讲好基层战疫话题,她搜索了数篇论文、新闻报道和实战案例,再总结形成小论文、制作PPT课件,最后还录起小视频演练了数遍才走上直播讲台。而另一头,任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田芝健教授精心制定教学流程并做好教学设计,最后以“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为题,激发师生通过研讨谈优势、论短板、议对策、明责任,真实体悟当代中国的发展故事。
疫情突发“倒逼”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正是苏州大学建设“云中苏大”的初衷所在。早在2018年10月,苏大就与华为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协议共同打造首所“云中大学”,旨在将最新信息技术引入传统大学教育,探索高等教育的新形态。目前,苏大“云中课堂”除部分实验、实践、毕业设计等因环境、条件受限的课程外,2020年春季学期原定教学计划中有2654门课程实现了线上开课。
在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苏州大学不遗余力地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育人上。通过积极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推进和实施德政和学业“双导师”制、思政名师工作室进宿舍、本科生成长陪伴计划、研究生成才支撑计划等等,来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担当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
作为省属重点高校,苏州大学一以贯之地认真落实省委“让江苏学子有学上、上好学”要求,已连续两年在江苏扩招规模位居全国“211”大学首位。每年有约有三分之二毕业生选择留在江苏深造或创就业,成为服务江苏发展生力军。
一流的科技创新展现担当
今年3月,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一款由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自主研发的智能高效环卫消毒机器人,凭借一次连续行驶30公里,1小时消杀4万平方米以上,广泛应用于城市街道、社区场所等优异性能,迅速在湖北孝感等地一线上岗执勤,打响了智能防控、复工复产的关键一枪。
更值得一提的是,机电工程学院2015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陆炀铭与张乐然,在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宁等老师的指导下,日前均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分别在顶级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Applied Materials Today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两位学生从大一起就加入了机器人与微系统中心实验室,论文最初立项也均来自于学校“莙政基金”及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的支持。
在谈到科技成果能顺利走出“象牙塔”落地开花时,孙立宁对学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孵化、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满是感激。在他看来,研究中心正是充分结合了苏州大学学科优势和区域发展优势,才能在“沃土”中打通关键技术转化的“堵点”,最终形成“学科支撑产业发展,产业反哺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循环发展格局。
让一流学科建设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点”。多年来,苏州大学以灵活的机制实施“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一流科技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苏州工业园区,依托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学科壁垒打造纳米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形成了“三公里纳米科技创新生态圈”,撬动纳米产业总产值接近1000亿元、转化成果130 余项、支撑相关企业近500家。
如果说建设一流学科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土壤和养分,那么苏州大学强调的“提内涵、重生态、强效率、建高峰”的科学理念。目前,苏州大学共13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十三五”以来,苏州大学共获批5个国家级平台,10个省部级平台。通过组建放射医学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13个旗舰式创新平台,与剑桥大学合作共建基因组资源中心等2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积极布局生物安全、智能制造等战略领域,攻克全磁悬浮人工心脏等关键技术,目前已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
“坚持服务地方,以一流的发展业绩展现担当。”江涌说,苏大全面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自觉服务全省重大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抉择真正助推了旗舰式科研平台成为学校创新突破的“第一载体”,学校也被国际权威期刊《自然》誉为“内地最具创新力高校”之一和“全球上升最快的高校”。
通讯员 姚臻 记者 缪志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