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高校

深耕“123”工作模式 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作者:王 谦 发布时间:2025-06-19 来源: 新华日报

  □ 王 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少数民族学生106人,涉及21个民族。在近10年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以“一条主线”“双轨体系”“三大平台”为支撑的“123”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石榴红”成长工程。

  深耕“一条主线”,厚植民族团结基因

  学院始终坚持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民族工作思想主旋律。在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组织生活、团支部学习、党团支部共建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同时,加强少数民族骨干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在团学组织中成立综合事务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实践育人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整合资源,让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由专业教师或管理干部担任团队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及爱心义务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担当意识。

  红色基因传承方面,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理论、讲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精品特色活动,带领学生重走红色足迹、体悟红色文化,用少数民族学生自己的语言讲述党的故事,从“小切口”讲“大道理”,深化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双轨体系”,精准滴灌成长之路

  为了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学院探索创新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在教育教学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因材施教,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基础教育的差异性等,不断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管理机制方面,积极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周例会制度、定期座谈交流会和谈心谈话等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对接,构建“学生骨干—学生会综合事务部—辅导员—内派教师和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四级网络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实施校地协同管理。

  搭建“三大平台”,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通过搭建特色“三大平台”,实现家校护苗、资助育苗、文化润苗,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家校共育平台方面,建立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制度,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入学后与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签订《家校合作育人协议书》,落实家访制度,定期给少数民族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寒暑假期间,班主任、辅导员走入学生家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资助帮扶平台方面,坚持物质帮扶和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奖、贷、助、补、免”一体化资助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切实有效资助育人工作措施。打造“立体多元”的资助模式,精简入学“绿色通道”手续,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准备学习大礼包,开展“温馨车票”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

  浸润育人平台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创新思路,积极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类第二课堂活动,创立各类民族文化品牌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运动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活动。

  工作成效显著,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通过“123”工作模式的实施,“石榴红”成长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在思想引领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觉悟得以提高,党性观念不断增强。近五年,共有1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1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66人次参加党校团校学习,89人加入学生会,参加志愿服务达210人次。

  在学业发展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进步显著,近五年,共有10人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奖,53人参加省市文体比赛获奖;12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91人次获得学校奖学金,120人次获得学校进步奖学金,265人次获得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97人参加“学业帮扶”顺利毕业;35人通过“就业帮扶”顺利就业,少数民族学生年均就业率达94%以上。

  在社会影响方面,学校创新“123”工作模式,助力“石榴红”成长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7年,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获评南通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主持的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顺利结题;2022年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被《南通日报》报道;同年获评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三等奖;2023年获评南通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通过“123”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石榴红”成长工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工作模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原载:2025年6月19日《新华日报》,版次:10

责任编辑:汤雯

深耕“123”工作模式 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发布时间:2025-06-19   
来       源:新华日报  
作       者:王 谦

  □ 王 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少数民族学生106人,涉及21个民族。在近10年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以“一条主线”“双轨体系”“三大平台”为支撑的“123”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石榴红”成长工程。

  深耕“一条主线”,厚植民族团结基因

  学院始终坚持以“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握民族工作思想主旋律。在制度建设方面,学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通过组织生活、团支部学习、党团支部共建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同时,加强少数民族骨干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在团学组织中成立综合事务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实践育人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整合资源,让每一名少数民族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由专业教师或管理干部担任团队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及爱心义务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担当意识。

  红色基因传承方面,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学理论、讲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精品特色活动,带领学生重走红色足迹、体悟红色文化,用少数民族学生自己的语言讲述党的故事,从“小切口”讲“大道理”,深化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双轨体系”,精准滴灌成长之路

  为了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学院探索创新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体系。在教育教学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因材施教,尊重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多样性、基础教育的差异性等,不断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综合素质和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管理机制方面,积极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组织机构。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周例会制度、定期座谈交流会和谈心谈话等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对接,构建“学生骨干—学生会综合事务部—辅导员—内派教师和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四级网络机制,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实施校地协同管理。

  搭建“三大平台”,共育民族团结之花

  通过搭建特色“三大平台”,实现家校护苗、资助育苗、文化润苗,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家校共育平台方面,建立班主任与家长联系制度,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入学后与每一位少数民族学生签订《家校合作育人协议书》,落实家访制度,定期给少数民族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寒暑假期间,班主任、辅导员走入学生家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资助帮扶平台方面,坚持物质帮扶和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奖、贷、助、补、免”一体化资助政策,针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切实有效资助育人工作措施。打造“立体多元”的资助模式,精简入学“绿色通道”手续,为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准备学习大礼包,开展“温馨车票”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专项奖学金。

  浸润育人平台方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创新思路,积极搭建文化育人平台,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类第二课堂活动,创立各类民族文化品牌活动,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运动会、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等活动。

  工作成效显著,民族团结之花绽放

  通过“123”工作模式的实施,“石榴红”成长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在思想引领方面,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觉悟得以提高,党性观念不断增强。近五年,共有1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51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66人次参加党校团校学习,89人加入学生会,参加志愿服务达210人次。

  在学业发展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学业进步显著,近五年,共有10人参加省级技能大赛获奖,53人参加省市文体比赛获奖;12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91人次获得学校奖学金,120人次获得学校进步奖学金,265人次获得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97人参加“学业帮扶”顺利毕业;35人通过“就业帮扶”顺利就业,少数民族学生年均就业率达94%以上。

  在社会影响方面,学校创新“123”工作模式,助力“石榴红”成长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7年,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获评南通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9年,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主持的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顺利结题;2022年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被《南通日报》报道;同年获评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三等奖;2023年获评南通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奖。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通过“123”工作模式,有效推动了“石榴红”成长工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这一工作模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添砖加瓦。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原载:2025年6月19日《新华日报》,版次:10

责任编辑: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