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婧一)从两汉故里到天山脚下,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守疆戍边,筑梦中华”民族团结实践团用两年时光,在祖国西北边陲镌刻下青春印记。自2024年启动“新疆实践专项计划”以来,学院团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精心策划,引导青年学子在边疆大地上读懂家国情怀,在民族团结中凝聚青春力量。今年暑期,实践团再度启程,用脚步丈量戍边路,用行动浇灌团结花,让“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的信念愈发坚定。
传承篇:戍边精神的代际接力
“界碑上的每一道刻痕,都是戍边人用生命镌刻的忠诚。”在76团格登碑前,实践团成员张盈抚摸着斑驳的碑文,与“中国好人”草克特格斯一家共同升起五星红旗。这个充满仪式感的场景,正是科文学院连续两年深耕新疆实践的缩影。科文学子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进62团金边博物馆触摸补丁棉衣下的奋斗岁月,在77团哈桑边防连烈士墓前献上鲜花与党徽。从聆听“中国好人”朱国利夫妇的巡逻故事到与退伍老海军孙寿南共话“海疆转戈壁”的人生选择,青年学子们深刻体会到,戍边不仅是坚守,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信仰。
“我们坚持‘实践育人’与‘长效赋能’相结合。”学院团委书记介绍,学院将新疆实践列为重点品牌项目,通过“前期培训—实地调研—成果转化”闭环设计,引导学生从“参观者”变为“参与者”。
实践团成员采访草克特格斯
实践团成员重走戍边路
创新篇:文化润疆的青春实践
“老师,‘中国’的彩泥要捏多大?”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推普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双手拼出汉字造型。这个由实践团设计的“语言+艺术”双轨教学模式,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变得生动可感。相较于去年的非遗手工艺对话、大巴扎民族联欢等活动,今年实践团聚焦教育援疆新领域:为奎屯学子送去“成长礼包”,推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老师,我以后想去江苏上大学!”纳达齐牛录乡的维吾尔族女孩麦尔孜娅在“石榴籽”文艺晚会上听完朗诵《籽籽同心,团结花开》后,悄悄对实践团成员说。夜幕下的联谊晚会,各民族服饰在星光下交相辉映,茹飞娜等当地小朋友与新疆师范大学学生、科文学子共唱《我爱你中国》,悠扬的歌声跨越地域,唱出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
实践团成员与托管孩童推普课堂彩泥成果合影
实践团成员为获奖学子赠送“成长礼包”
担当篇:基层淬炼的成长蜕变
“在边疆,我读懂了‘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的分量。”实践团成员唐同学在跟岗奎屯市教育局后感慨道。今年,团队新增“基层淬炼”模块,成员们跟岗西部计划志愿者分赴奎屯市工商局、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实践,从档案整理到新闻采编,亲身感受边疆发展的脉搏。
与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星空夜话”成为本次实践中最动人的环节。志愿者翟亚云分享:“新疆的壮阔治愈了一切疲惫。”她递给学弟学妹的《边疆行记》扉页上写道:“愿你们也成为播撒星火的人。”
“星光寄语”环节志愿者们提笔写信
西部计划志愿者与实践团成员合影留念
站在新的起点上,科文学院团委表示,将持续深化新疆实践项目,推动“戍边精神宣讲团”“徐奎学子结对计划”落地,让更多青年在服务西部中成长成才。“我们要让新疆实践从‘年度活动’升华为‘育人工程’,让更多青年在服务西部中实现人生价值。”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