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金筱婷 贾成俊 周竹生)今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商学院“云链乡野·数绘村光”实践队的15名学子,带着专业设备和青春热情,前往丹参种植之乡河南嵩县叶岭村,开启了一场用数字工具丈量乡村田野、解码乡村发展的社会实践。
在1200亩连绵的丹参梯田里,队员们蹲守在晨曦微露的田垄间,用镜头捕捉丹参幼苗破土而出的瞬间,记录村民俯身管护时额角滚落的汗珠。登上视野开阔的观景台,无人机盘旋,镜头下,层层叠叠的丹参绿毯与远处波光粼粼的湖面交相辉映,一幅“产业筑基、生态为韵”的立体画卷徐徐展开。走进“湖上云间”民宿,队员们细腻地捕捉着乡土与现代的碰撞:取自村里老屋、带着岁月包浆的房梁木料、竹编灯饰投下的温暖光影以及“皂刺其华”等蕴含着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房名,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叶岭村的振兴故事。
带着从田间地头采集的鲜活素材,实践队迅速转入“云端战场”,队员们充分发挥各自专长:摄制组精心剪辑画面,文案组字斟句酌打磨内容,运营组精准布局传播策略。队员们化身叶岭故事的“云端织工”,依托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差异化、精准化的内容投放策略,将“嵩州叶岭”这个名字推向更广阔的天地,让这个小山村的故事在网络空间引发热烈反响。
活动尾声,队员们围坐复盘,从后台跳动的数据中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叶岭经验”,为后续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参考。这场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而且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通过新媒体传播,叶岭村的振兴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这份“青春答卷”也将继续书写下去。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