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图片新闻 > 正文

扬大:“世界水日” 节水永不过时(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环境学院:世界水日,大学生发起扬城“清扬计划”

今年的3月22日是第23个“世界水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水日,3月20日下午,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给排水专业大一的同学们和他们的专业老师共同来到了扬州三元桥小学。

在学校的报告厅里,台上一位“大哥哥”正绘声绘色地讲解水的用途,使用过的水如何继续循环利用,将生动的文字表述再配上屏幕上的Q版动画,十足博取了台下“小观众”的眼光。在讲解过程中,台上的小老师还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小问题来问问现场的小观众们,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也让小学生们不断加深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理解。

在别开生面的互动之后,给排水专业老师乔庆云给现场的小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污水经过石英砂和滤布过滤后澄清的原理。讲完后小老师们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几位小朋友上台体验,教会小朋友们在家里用简易的塑料瓶加上石英砂和滤布就可以做这样的科学小实验。

这帮小老师还给台下的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家拿手机拍一张关于水的图片。下周周五前,这些小老师还会将交上来的作业做个评比,给评比优秀的同学一棵绿色小植物,并将优秀作品集体在两个学校分别展出。

此次活动主题为“清水扬州”,接下来的3月22日至28日是“中国水周”,扬州尽管是运河名城,城内水线密布,但是仍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为水质性缺水,在水污染面积扩大的情况下还要承受着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重任。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这群刚进大学半年的同学们发起了一个“清扬计划”。以此为第一站,他们想每隔一段时间,就召集同学一起走出去,做一个流动宣讲团。同时他们还集合了学院各专业的学生、研究生和老师一起加入,针对不同年龄层可以做不一样的讲解,还可以把学校做的一些实验展示出去,普及更多的水专业知识。

“清扬团”每去到一个学校,就会在地图上做一个蓝色的标记,将他们的“水文化”融入到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三元桥小学是他们计划中的第一站,给排水1401班班长孙斌斌说道:“我们会把这个宣讲团一直做下去,先在扬州做好,然后可以去其他偏远地区,尤其是那些缺水的地方,希望可以把水的专业文化传播得更远。”

(通讯员 胡正成 王峥嵘)

外国语学院:创意节水标语倡导一水多用

“请将剩水倒入桶中,以便回收利用。多谢各位小主啦!”前来打水的葛丹丹同学一眼就看到张贴在水房墙上班的节水标语,会心一笑,转而将热水瓶里的剩水倒入回收桶中。

每年的3月22是世界水日,为唤起同学们的节水意识,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决定举办“一水多用——你我在行动”的节水活动。

活动决定以开水房为主要收集剩水的场所。由于同学们打来的水冷了以后,一般都直接倒入水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出所料,片刻之后,桶内的水就渐渐满了上来。

接着,组织者王延滨将事先做好的“节水”小视频,传到了学院宿舍长群中。视频中,水龙头滴下的清澈的水逐渐变得鲜红,在白色的布景下,愈显触目惊心。视频的最后,屏幕上打出几个鲜红的大字:“浪费无异于谋杀,请节约用水!”视频在群内引起了热议,同学们对“一水如何多用”各抒己见。

4336宿舍长陈苏娜说道:“我认为可以将开水房的剩水用来浇浇宿舍楼下的一片草地。而王知言却反对:“凉开水含氧少,会导致草缺氧而死的!”“那能不能用来给清洁楼道的阿姨拖地呢?”赵逍同学道。最后,话题从对开水房的剩水利用拓展到家庭用水的节约。

同学们的反应倒让活动发起人朱明月十分吃惊,“其实,我原本以为节水这类话题同学已从小开始接触,参与过无数次活动,可能积极性不高。但现在看来,节水,永不过时!”

“看着回收桶里满满的剩水,听着同学们的讨论,我要考虑将大号的热水瓶换成小瓶的了,大不了多跑几趟开水房呗!”4128宿舍长陈婷笑着对记者说道。

(通讯员 陈子鹤 朱明月)

“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商学院学子亲身体验水短缺

三月春风微微袭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三月的路程将近尾声,在经历了元宵节妇女节等一系列经典节日后,我们又迎来了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节日不是很了解,但是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对这个节日加以重视。这不,扬州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们为了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护水资源的概念在大学生脑中得以深化。

精心制作节水书签 简洁标语影响多面

“同学,这是我们精心制作的书签,注意看上面的字哦。”3月22日中午,在扬大商院的食堂门口,出现了一群戴着水滴型徽章的学生,他们正在向路过的同学们发放书签。走近一看,这些书签制作得很精致,每一张都画着水滴的“笑脸”,旁边都写着一条小标语。例如“有心无水,海亦成悔”“流水不腐亦不复”“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些标语读来朗朗上口,其中的含义也通俗易懂,收到节水书签的同学都纷纷表示这个小活动很有创意。

“说实话,我本不知道今天是世界水日。”受采访的一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道,同时向记者展示手中的书签:“我们在生活中都太习惯不缺水的日子,所以用水毫无节制,这张书签让我提高了节水的意识,今后在生活中我会养成节水的习惯。”据了解,收到书签的同学把书签放进书里,平时看书时就会看到,这样就能树立起节水的意识,不得不说,这个发放书签的活动虽小,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全院限水一天 开启节水初体验

“3月22日停水一天,请大家做好准备。”得知在3月22日这天,全院将关闭水闸一整天这个消息之后,学生们开始产生了“危机感”,在前一天晚上,大家几乎拿出一切可以装水的容器囤水,洗脸盆、饭盒、杯子,凡是有容量的器皿,都装满了水。因为大家不知道平时要用多少水,生怕不够用。

有计划的同学开始估算平时要使用多少水,在纸上密密麻麻写了很多项:“刷牙-800毫升,洗脸-3升,洗衣服-(待定),洗头(待定),洗澡……”仔细一盘算这才明白,洗衣服洗澡用水的量居然是没办法估算的,因为再三漂洗,要等到完全干净才停止用水。平时不限制水,这下一停水,众多学生可慌了神。爱美的女同学只好放弃在这一天洗头,用起水来非常节省。

“平时不节省水,遇到停水就乱了阵脚。”商学院黄逸菲同学懊恼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水的环境,所以没办法体会到旱灾地区人们的辛苦,这一天停水已经足以让我感受到水的珍贵了。”团委廖善光书记也表示,他很支持这次的限水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下缺水的生活,比起干巴巴的宣传标语,效果要好得多。”相信在这次限水活动之后,学生们就会体会到水的珍贵,用水将节制很多。

植物惨遭酸雨毒手,节水同时更要护水

“本想趁着梅雨天收集点水浇浇我的盆栽,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我的盆栽竟然枯萎了。”商学院新闻中心的小伙伴郭天宇在某次开会中偶然提到。经过询问,我们知道原来她是开学买了盆植物想防防电脑辐射的,没想到又正好赶上梅雨季节,本着节水的态度,便每天收集雨水悉心浇灌她的小植物。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半个月过去了,她的植物却越发枯黄了,这让她感到无比困惑。

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可能是雨水中有害物质导致,也有人说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植物肯定会死。虽然更具体原因的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个小小的事件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恶劣的水质对生命的危害,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水资源!

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不仅是在今天这个世界水日要节水,我们应该每时每刻把保护水资源牢记于心。”商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刘漫时如是说道。我们衷心希望节水护水不再是一种形式,而变成一种牢牢占据人们大脑的观念,进而化为实际行动。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水资源,有你有我!

(通讯员 郭天宇 朱苗 祝艳琴)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大学子“下乡”宣传节水理念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 3月22日“世界水日”,在3月21日,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纷纷涌入社区,向公寓持家的青老年人展开节水宣传。

基于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现状,2015年中国的节水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希望大家关注和保护水资源。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的学生一方面在校内提出宿舍节水倡议,更多的是“下乡”实践,即走进社区,增强广大居民们节水、防治水污染的意识。

在扬州市中心的四季园社区广场上,写有“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的眼泪”的横幅当场就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前来围观。同学们乘机积极向周围居民普及节水小技巧。“原来用洗米水、煮面汤、过夜茶清洗碗筷,不仅可以去油,还可以节省用水量和洗洁精的污染啊!”连擅长家务的妈妈们也感到惊奇,表示有些知识她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同学们还主动上前与跳舞休息的老人们闲聊,不知不觉中老人们也了解了不少节水、减少水体污染的生活小知识。

活动过程中,一位已退休的建筑环境老教授陈兴华对扬州大学的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他在横幅上签上大名,对同学们积极宣传节水的做法表示肯定。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到宣传队伍中,带动其它小区居民们填写调查,并鼓励大家说一说自己独创的节水建议。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工农业用水我们可望而不可及,但在家庭用水方面,我们会通过组团、定期地进小区宣传,以达到长期有效的作用,而不是三分钟热度。”活动发起人王晓宇说出了他的打算。

目前,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的同学们正策划着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希望能够经常性地活跃在各个社区中,用坚持不懈的宣传去唤醒大家的节水意识。

自来水不是“自来的”,水资源也是有限的,必须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要做到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扬大学子所宣传的,也是他们希望不久的将来每个人能够做到的。

(通讯员 孙婷)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扬大:“世界水日” 节水永不过时(图)
发布时间:2015-09-10   
来       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环境学院:世界水日,大学生发起扬城“清扬计划”

今年的3月22日是第23个“世界水日”,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世界水日,3月20日下午,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给排水专业大一的同学们和他们的专业老师共同来到了扬州三元桥小学。

在学校的报告厅里,台上一位“大哥哥”正绘声绘色地讲解水的用途,使用过的水如何继续循环利用,将生动的文字表述再配上屏幕上的Q版动画,十足博取了台下“小观众”的眼光。在讲解过程中,台上的小老师还会时不时地抛出一些小问题来问问现场的小观众们,在一来一往的互动中也让小学生们不断加深对水资源合理利用的理解。

在别开生面的互动之后,给排水专业老师乔庆云给现场的小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污水经过石英砂和滤布过滤后澄清的原理。讲完后小老师们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几位小朋友上台体验,教会小朋友们在家里用简易的塑料瓶加上石英砂和滤布就可以做这样的科学小实验。

这帮小老师还给台下的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他们每个人回家拿手机拍一张关于水的图片。下周周五前,这些小老师还会将交上来的作业做个评比,给评比优秀的同学一棵绿色小植物,并将优秀作品集体在两个学校分别展出。

此次活动主题为“清水扬州”,接下来的3月22日至28日是“中国水周”,扬州尽管是运河名城,城内水线密布,但是仍属于水资源短缺地区,为水质性缺水,在水污染面积扩大的情况下还要承受着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的重任。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这群刚进大学半年的同学们发起了一个“清扬计划”。以此为第一站,他们想每隔一段时间,就召集同学一起走出去,做一个流动宣讲团。同时他们还集合了学院各专业的学生、研究生和老师一起加入,针对不同年龄层可以做不一样的讲解,还可以把学校做的一些实验展示出去,普及更多的水专业知识。

“清扬团”每去到一个学校,就会在地图上做一个蓝色的标记,将他们的“水文化”融入到去过的每一个地方。三元桥小学是他们计划中的第一站,给排水1401班班长孙斌斌说道:“我们会把这个宣讲团一直做下去,先在扬州做好,然后可以去其他偏远地区,尤其是那些缺水的地方,希望可以把水的专业文化传播得更远。”

(通讯员 胡正成 王峥嵘)

外国语学院:创意节水标语倡导一水多用

“请将剩水倒入桶中,以便回收利用。多谢各位小主啦!”前来打水的葛丹丹同学一眼就看到张贴在水房墙上班的节水标语,会心一笑,转而将热水瓶里的剩水倒入回收桶中。

每年的3月22是世界水日,为唤起同学们的节水意识,我校外国语学院的同学们决定举办“一水多用——你我在行动”的节水活动。

活动决定以开水房为主要收集剩水的场所。由于同学们打来的水冷了以后,一般都直接倒入水池,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不出所料,片刻之后,桶内的水就渐渐满了上来。

接着,组织者王延滨将事先做好的“节水”小视频,传到了学院宿舍长群中。视频中,水龙头滴下的清澈的水逐渐变得鲜红,在白色的布景下,愈显触目惊心。视频的最后,屏幕上打出几个鲜红的大字:“浪费无异于谋杀,请节约用水!”视频在群内引起了热议,同学们对“一水如何多用”各抒己见。

4336宿舍长陈苏娜说道:“我认为可以将开水房的剩水用来浇浇宿舍楼下的一片草地。而王知言却反对:“凉开水含氧少,会导致草缺氧而死的!”“那能不能用来给清洁楼道的阿姨拖地呢?”赵逍同学道。最后,话题从对开水房的剩水利用拓展到家庭用水的节约。

同学们的反应倒让活动发起人朱明月十分吃惊,“其实,我原本以为节水这类话题同学已从小开始接触,参与过无数次活动,可能积极性不高。但现在看来,节水,永不过时!”

“看着回收桶里满满的剩水,听着同学们的讨论,我要考虑将大号的热水瓶换成小瓶的了,大不了多跑几趟开水房呗!”4128宿舍长陈婷笑着对记者说道。

(通讯员 陈子鹤 朱明月)

“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商学院学子亲身体验水短缺

三月春风微微袭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三月的路程将近尾声,在经历了元宵节妇女节等一系列经典节日后,我们又迎来了3月22日的世界水日。可能很多人对这个节日不是很了解,但是在水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我们所有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对这个节日加以重视。这不,扬州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们为了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保护水资源的概念在大学生脑中得以深化。

精心制作节水书签 简洁标语影响多面

“同学,这是我们精心制作的书签,注意看上面的字哦。”3月22日中午,在扬大商院的食堂门口,出现了一群戴着水滴型徽章的学生,他们正在向路过的同学们发放书签。走近一看,这些书签制作得很精致,每一张都画着水滴的“笑脸”,旁边都写着一条小标语。例如“有心无水,海亦成悔”“流水不腐亦不复”“每天节约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些标语读来朗朗上口,其中的含义也通俗易懂,收到节水书签的同学都纷纷表示这个小活动很有创意。

“说实话,我本不知道今天是世界水日。”受采访的一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道,同时向记者展示手中的书签:“我们在生活中都太习惯不缺水的日子,所以用水毫无节制,这张书签让我提高了节水的意识,今后在生活中我会养成节水的习惯。”据了解,收到书签的同学把书签放进书里,平时看书时就会看到,这样就能树立起节水的意识,不得不说,这个发放书签的活动虽小,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全院限水一天 开启节水初体验

“3月22日停水一天,请大家做好准备。”得知在3月22日这天,全院将关闭水闸一整天这个消息之后,学生们开始产生了“危机感”,在前一天晚上,大家几乎拿出一切可以装水的容器囤水,洗脸盆、饭盒、杯子,凡是有容量的器皿,都装满了水。因为大家不知道平时要用多少水,生怕不够用。

有计划的同学开始估算平时要使用多少水,在纸上密密麻麻写了很多项:“刷牙-800毫升,洗脸-3升,洗衣服-(待定),洗头(待定),洗澡……”仔细一盘算这才明白,洗衣服洗澡用水的量居然是没办法估算的,因为再三漂洗,要等到完全干净才停止用水。平时不限制水,这下一停水,众多学生可慌了神。爱美的女同学只好放弃在这一天洗头,用起水来非常节省。

“平时不节省水,遇到停水就乱了阵脚。”商学院黄逸菲同学懊恼地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缺水的环境,所以没办法体会到旱灾地区人们的辛苦,这一天停水已经足以让我感受到水的珍贵了。”团委廖善光书记也表示,他很支持这次的限水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下缺水的生活,比起干巴巴的宣传标语,效果要好得多。”相信在这次限水活动之后,学生们就会体会到水的珍贵,用水将节制很多。

植物惨遭酸雨毒手,节水同时更要护水

“本想趁着梅雨天收集点水浇浇我的盆栽,没想到不到一个月我的盆栽竟然枯萎了。”商学院新闻中心的小伙伴郭天宇在某次开会中偶然提到。经过询问,我们知道原来她是开学买了盆植物想防防电脑辐射的,没想到又正好赶上梅雨季节,本着节水的态度,便每天收集雨水悉心浇灌她的小植物。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半个月过去了,她的植物却越发枯黄了,这让她感到无比困惑。

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可能是雨水中有害物质导致,也有人说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植物肯定会死。虽然更具体原因的我们无从得知,但这个小小的事件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恶劣的水质对生命的危害,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水资源!

水是万物的生命之源,“不仅是在今天这个世界水日要节水,我们应该每时每刻把保护水资源牢记于心。”商学院新闻中心主任刘漫时如是说道。我们衷心希望节水护水不再是一种形式,而变成一种牢牢占据人们大脑的观念,进而化为实际行动。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水资源,有你有我!

(通讯员 郭天宇 朱苗 祝艳琴)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大学子“下乡”宣传节水理念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 3月22日“世界水日”,在3月21日,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大三学生纷纷涌入社区,向公寓持家的青老年人展开节水宣传。

基于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的现状,2015年中国的节水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希望大家关注和保护水资源。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的学生一方面在校内提出宿舍节水倡议,更多的是“下乡”实践,即走进社区,增强广大居民们节水、防治水污染的意识。

在扬州市中心的四季园社区广场上,写有“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的眼泪”的横幅当场就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前来围观。同学们乘机积极向周围居民普及节水小技巧。“原来用洗米水、煮面汤、过夜茶清洗碗筷,不仅可以去油,还可以节省用水量和洗洁精的污染啊!”连擅长家务的妈妈们也感到惊奇,表示有些知识她们还是第一次听说呢。同学们还主动上前与跳舞休息的老人们闲聊,不知不觉中老人们也了解了不少节水、减少水体污染的生活小知识。

活动过程中,一位已退休的建筑环境老教授陈兴华对扬州大学的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他在横幅上签上大名,对同学们积极宣传节水的做法表示肯定。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到宣传队伍中,带动其它小区居民们填写调查,并鼓励大家说一说自己独创的节水建议。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工农业用水我们可望而不可及,但在家庭用水方面,我们会通过组团、定期地进小区宣传,以达到长期有效的作用,而不是三分钟热度。”活动发起人王晓宇说出了他的打算。

目前,扬州大学环境学院的同学们正策划着成立这样一个组织,希望能够经常性地活跃在各个社区中,用坚持不懈的宣传去唤醒大家的节水意识。

自来水不是“自来的”,水资源也是有限的,必须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要做到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是扬大学子所宣传的,也是他们希望不久的将来每个人能够做到的。

(通讯员 孙婷)

编辑:汤雯

责任编辑:刘北洋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