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洪伟) 六成大学生表示并不了解苏商精神文化,七成大学生认为传统苏商精神文化需要传承和保护。这是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组成的“传统苏商精神文化调查”暑期实践团,通过近一个月调查成果的一部分。
七月中旬,实践团的十余名大学生奔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淮安、南通等城市,对传统苏商精神文化内容、历史传承情况及新世纪以来苏商经营活动呈现出的亮点和特色展开调查。
实践团分为“北行”与“南寻”两个分队。“北行”队一路北上探访了扬州个园及街南书屋、淮安运河博物馆、河下古镇、中国漕运博物馆。“南寻”队先后探访了常州盛宣怀故居、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泰州刘国钧故居及中学、苏州商会博物馆、陆巷古村、南通张謇纪念馆等单位。在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实践团通过浏览文物实物资料、观看面粉加工流程,加深了对茂新面粉厂的印象。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就日本侵华战争对无锡工商业的影响等问题采访了讲解员薛锦。一九三七年茂新面粉厂房被炸,机器受损,荣氏家族被汪伪政府绑架威胁,但荣氏兄弟并没有害怕。荣德生乘着黄包车在市区转了一圈以表达自己绝不逃跑的决心。与此同时,他通过投掷手榴弹给抗日军队来实现自己救国的心愿。薛锦告诉实践团成员荣德生还将自己六十岁的寿礼捐出来建造了宝界桥并集合其他工商家族发起了苏锡常地区的“千桥汇”工程,总计建造了102座桥梁。采访调查结束,实践团成员向工作人员建议可以和旅行社合作推出旅行路线来扩大博物馆宣传力度。在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就漕运对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采访了博物馆讲解部主任茆璐青。茆主任以时间为序,将与千里漕运相关的官署、码头、粮仓、闸坝、榷关等一一做了介绍。明清漕运发展鼎盛时期,千里漕运税收共计70多万两,仅淮安一地便上交榷关税50万两。明清时期是淮安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古老的运河推动了淮安经济的发展,展现了睿智敏行、开放包容的苏商精神。
实践团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收集,问卷调查和人物采访了解到以张謇、荣德生等为代表的'实业救国、实业报国'爱国主义精神是苏商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新时期展现出了新的特点。实践过程中,团队推出了以“传承传统苏商精神文化”为主题的三篇评论性文章。实践团还开辟了团队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号,及时发布团队信息,共推出6篇微信文章,11篇微博。此次调研寻访活动,使实践团对苏商精神文化有了较全面、完整、深入的了解,充分感受到江苏民族工商业的历史人文底蕴。
(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