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视点

课改铸就品牌

作者:邢田恬 发布时间:2021-05-28 来源: 江苏教育报

  18年前从苏北启航,一路走来,江苏华杰教育集团坚持从课堂教学改革出发、从师生幸福成长出发,努力打造社会需要、家长满意的民办学校——

  运动会赛场上,学生迎着阳光奔跑的蓬勃身影;校园开放日中,家长惊喜又欣慰的笑容;课堂上,学生自信满满地展示,教师睿智地拓展延伸……在江苏华杰教育集团四校两园的7个校区,这样生动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从18年前蹒跚起步,到如今成长为“江苏省模范民办教育集团”,一个拥有1.6万余名在校生的大校,华杰的成长始终与自觉构建生动、生本、生长的课堂教学改革一路相伴,始终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导,坚持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密不可分,在深耕课堂教学的不懈探索中,华杰不仅生动诠释了“一切教学都是教育”的深刻内涵,而且走出了一条民办学校立德树人、健康发展的独特路径。

  以生为本,用课堂点燃生命

工笔扇面社团

  5月7日,赣榆华杰双语学校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操场上气氛热烈,欢呼声和呐喊声此起彼伏。六(5)班学生唐信豪擅长跑步,在这次运动会上,他也得以一展身手。

  唐信豪说,为了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他作了充足准备。“平时我们的作业很少,所以我有时间练习跑步,发展特长。”

  在华杰,课堂教学改革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始。课前学生会充分自学本节课知识点,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根据内容不同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留10至15分钟解疑答惑。课后则以少量自主作业为主,“每天的作业30分钟就能完成,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或帮着父母做做家务。”唐信豪说。

  “课改的目标是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培养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课程建设作为课改的重要环节,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华杰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孙悦告诉记者,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体育艺术2+1”项目,每名在校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种乐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研发数学思维、科学创新、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校本特色课程,分学段开设了67个社团,每周安排2节社团课程,确保学生“人人有社团”,从多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选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不仅充实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乐园。七(14)班学生李雨晗小学五年级时因成绩下滑,转学到华杰就读。没想到,华杰的学习氛围很对她的“胃口”。“课堂上,老师会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把知识点讲解得生动有趣,还会给我们充足的时间自学,我特别喜欢这种氛围,现在每天上学我都很开心!” 李雨晗说。

  与李雨晗有同样感受的不止华杰的众多师生,还有学生家长,董友玲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儿子陈顺目前在华杰上六年级。“刚入学时陈顺性格内向,现在变得开朗活泼,每次家长开放日看到他积极举手发言,我都特别欣喜。”董友玲告诉记者,除了性格变化,周末在家时不用大人提醒,陈顺还会主动帮他们做家务,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叠好自己的被子。“接下来我们会让他继续在华杰读书,在华杰上学,我们很放心。”

  “追求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目的不仅是在知识传授方面‘点化’学生,提升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启迪思维,培育核心素养,发展个性、主动成长。”华杰教育集团理事会顾问、高级教师黄家发说。

  引领支持,培育教学“领头燕”

实验课堂

  “要办一所社会需要、家长满意、师生幸福、健康发展的学校,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是重中之重。”华杰教育集团理事会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主任单进清表示,围绕课改目标,学校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办“华杰杯”课堂展示比赛,编制《江苏华杰教育》教研专刊,推进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3种课型模式建构,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团队,激活课改的“一池春水”。

  语文学科主任高燕是华杰集团培养的优秀教师代表。高燕是内蒙古人,2010年她来到华杰任教时,这里的课堂教学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初来乍到,高燕发现,无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还是课后反馈,华杰的教学方式都和她以前接触的教学模式很不一样,在吸纳和学习华杰课改的经验后,高燕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一边摸索一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2016年,连云港市组织优质课评比,高燕作为选手参赛。“当时,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和专家从课堂各个环节、各个角度帮我反复磨课,让我很受鼓舞。”高燕说。最终,她不仅从市里脱颖而出,还获得了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她也因此成为赣榆区唯一获得过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师。

  记者采访了解到,教师集体备课是华杰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体备课分为个人主备形成初案、集体交流形成共案、二次备课形成个案和课堂教学总结反思4个环节,备课组在整个过程中反复设计、讨论、修改,课堂结束后还要二次反思,共同解决备课和教学中的疑难点。“集体备课改‘单兵作战’为凝聚集体智慧的‘兵团作战’,为教师提供了共同研讨的机会,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华杰教育集团理事会顾问周志说。

  集团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杨国诗说:“中心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为其职称评审、专业成长铺路搭桥。”多年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华杰集团倾力投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定期举办教师论坛、沙龙、读书会,组建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引领教师成长。正是多元的发展平台与政策激励,华杰教师得以快速成长,近十年,有100余位教师获得县级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

  在华杰,每个教师的成长背后都有故事。2003年建校伊始,杨国诗、单进清就在华杰工作。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德育主任、教务主任、校长,他们见证了华杰的一路发展。除了像杨国诗、单进清这样一路在华杰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教师,华杰集团还邀请了包括周志、黄家发等在内的教育专家加入理事会担任顾问,打造“华杰智囊团”,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守正创新,实现办学新超越

课堂剪影

  华杰教育集团理事长柏萍告诉记者,作为赣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建校初期,华杰曾面临生源质量较差、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受各种条件限制,也难以走出和公办学校同质化发展的困境。

  怎样破局?当时正值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乘着课改的东风,华杰人找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方向:课堂教学改革是唯一出路。

  “课改的第一步,是转变教学理念。”柏萍说,课改初期,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厘清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课堂的主体是谁?教和学的先后关系是什么?课堂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始终认为,课堂的主体应该从教师变为学生;课堂内容必须先学再教,让学生带着疑难问题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幸福,我们的教育也就不幸福。”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自2008年起,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外出实地考察,不断探索、尝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单进清说:“从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始,我们北上河北围场天卉中学考察,南下安徽铜都双语学校学习取经,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四处采蜜,走遍了全国各地的课改先进学校,就是为了找到适合华杰的课改之路。”

  从“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再到“建构式生态课堂”,学校课改理念不断更新,操作要求逐步明确。2012年,学校根据实际构建了“三环·五模·六度”生本高效课改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模式是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进行系统管理,分为课前自学、课堂展示、课后巩固3个环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提升、互动评价、达标测评5个模块,通过自学质疑到位度、交流展示有效度、精讲点拨有高度、互动探究有深度、巩固拓展合适度、达标测评层级度6个维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度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10余年来,集团坚持推进课改,学校落实落细教学部署,教师自觉自主打造课堂,实现了学生状态的生动、鲜活。”黄家发说。

  作为连云港市课改领航学校,近年来,华杰集团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连续12年在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位居前列。

  柏萍表示,课改并不是完全推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结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好的经验做法,不断实现对课堂的超越,让教学更贴近教育本质。“今后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守正创新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集团打造成政府放心、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优质民办教育集团,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本报记者 邢田恬)

责任编辑:陈路

课改铸就品牌
发布时间:2021-05-28   
来       源:江苏教育报  

  18年前从苏北启航,一路走来,江苏华杰教育集团坚持从课堂教学改革出发、从师生幸福成长出发,努力打造社会需要、家长满意的民办学校——

  运动会赛场上,学生迎着阳光奔跑的蓬勃身影;校园开放日中,家长惊喜又欣慰的笑容;课堂上,学生自信满满地展示,教师睿智地拓展延伸……在江苏华杰教育集团四校两园的7个校区,这样生动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从18年前蹒跚起步,到如今成长为“江苏省模范民办教育集团”,一个拥有1.6万余名在校生的大校,华杰的成长始终与自觉构建生动、生本、生长的课堂教学改革一路相伴,始终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主导,坚持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密不可分,在深耕课堂教学的不懈探索中,华杰不仅生动诠释了“一切教学都是教育”的深刻内涵,而且走出了一条民办学校立德树人、健康发展的独特路径。

  以生为本,用课堂点燃生命

工笔扇面社团

  5月7日,赣榆华杰双语学校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操场上气氛热烈,欢呼声和呐喊声此起彼伏。六(5)班学生唐信豪擅长跑步,在这次运动会上,他也得以一展身手。

  唐信豪说,为了在运动会上为班级争光,他作了充足准备。“平时我们的作业很少,所以我有时间练习跑步,发展特长。”

  在华杰,课堂教学改革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始。课前学生会充分自学本节课知识点,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由学生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根据内容不同进行展示、交流,教师留10至15分钟解疑答惑。课后则以少量自主作业为主,“每天的作业30分钟就能完成,然后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或帮着父母做做家务。”唐信豪说。

  “课改的目标是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培养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课程建设作为课改的重要环节,两者在目标上是一脉相承的。”华杰双语学校小学部校长孙悦告诉记者,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体育艺术2+1”项目,每名在校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技能和1种乐器。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研发数学思维、科学创新、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校本特色课程,分学段开设了67个社团,每周安排2节社团课程,确保学生“人人有社团”,从多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选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个性化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不仅充实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乐园。七(14)班学生李雨晗小学五年级时因成绩下滑,转学到华杰就读。没想到,华杰的学习氛围很对她的“胃口”。“课堂上,老师会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把知识点讲解得生动有趣,还会给我们充足的时间自学,我特别喜欢这种氛围,现在每天上学我都很开心!” 李雨晗说。

  与李雨晗有同样感受的不止华杰的众多师生,还有学生家长,董友玲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儿子陈顺目前在华杰上六年级。“刚入学时陈顺性格内向,现在变得开朗活泼,每次家长开放日看到他积极举手发言,我都特别欣喜。”董友玲告诉记者,除了性格变化,周末在家时不用大人提醒,陈顺还会主动帮他们做家务,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叠好自己的被子。“接下来我们会让他继续在华杰读书,在华杰上学,我们很放心。”

  “追求以生为本的自主课堂,目的不仅是在知识传授方面‘点化’学生,提升学生的知识领悟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启迪思维,培育核心素养,发展个性、主动成长。”华杰教育集团理事会顾问、高级教师黄家发说。

  引领支持,培育教学“领头燕”

实验课堂

  “要办一所社会需要、家长满意、师生幸福、健康发展的学校,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是重中之重。”华杰教育集团理事会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主任单进清表示,围绕课改目标,学校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举办“华杰杯”课堂展示比赛,编制《江苏华杰教育》教研专刊,推进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3种课型模式建构,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团队,激活课改的“一池春水”。

  语文学科主任高燕是华杰集团培养的优秀教师代表。高燕是内蒙古人,2010年她来到华杰任教时,这里的课堂教学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初来乍到,高燕发现,无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教学还是课后反馈,华杰的教学方式都和她以前接触的教学模式很不一样,在吸纳和学习华杰课改的经验后,高燕开始在自己的课堂中一边摸索一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2016年,连云港市组织优质课评比,高燕作为选手参赛。“当时,语文教研组的骨干教师和专家从课堂各个环节、各个角度帮我反复磨课,让我很受鼓舞。”高燕说。最终,她不仅从市里脱颖而出,还获得了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她也因此成为赣榆区唯一获得过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初中语文学科教师。

  记者采访了解到,教师集体备课是华杰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集体备课分为个人主备形成初案、集体交流形成共案、二次备课形成个案和课堂教学总结反思4个环节,备课组在整个过程中反复设计、讨论、修改,课堂结束后还要二次反思,共同解决备课和教学中的疑难点。“集体备课改‘单兵作战’为凝聚集体智慧的‘兵团作战’,为教师提供了共同研讨的机会,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华杰教育集团理事会顾问周志说。

  集团教师专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杨国诗说:“中心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鼓励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为其职称评审、专业成长铺路搭桥。”多年来,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华杰集团倾力投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定期举办教师论坛、沙龙、读书会,组建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引领教师成长。正是多元的发展平台与政策激励,华杰教师得以快速成长,近十年,有100余位教师获得县级以上教学比赛一等奖。

  在华杰,每个教师的成长背后都有故事。2003年建校伊始,杨国诗、单进清就在华杰工作。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德育主任、教务主任、校长,他们见证了华杰的一路发展。除了像杨国诗、单进清这样一路在华杰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教师,华杰集团还邀请了包括周志、黄家发等在内的教育专家加入理事会担任顾问,打造“华杰智囊团”,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

  守正创新,实现办学新超越

课堂剪影

  华杰教育集团理事长柏萍告诉记者,作为赣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学校,建校初期,华杰曾面临生源质量较差、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方式落后等问题,受各种条件限制,也难以走出和公办学校同质化发展的困境。

  怎样破局?当时正值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乘着课改的东风,华杰人找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方向:课堂教学改革是唯一出路。

  “课改的第一步,是转变教学理念。”柏萍说,课改初期,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厘清课堂教学的本质问题:课堂的主体是谁?教和学的先后关系是什么?课堂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们始终认为,课堂的主体应该从教师变为学生;课堂内容必须先学再教,让学生带着疑难问题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而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在课堂上不幸福,我们的教育也就不幸福。”

  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自2008年起,学校安排全体教师外出实地考察,不断探索、尝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单进清说:“从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开始,我们北上河北围场天卉中学考察,南下安徽铜都双语学校学习取经,像勤劳的蜜蜂一样四处采蜜,走遍了全国各地的课改先进学校,就是为了找到适合华杰的课改之路。”

  从“三案六环节”到“六模块”再到“建构式生态课堂”,学校课改理念不断更新,操作要求逐步明确。2012年,学校根据实际构建了“三环·五模·六度”生本高效课改模式,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模式是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进行系统管理,分为课前自学、课堂展示、课后巩固3个环节。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提升、互动评价、达标测评5个模块,通过自学质疑到位度、交流展示有效度、精讲点拨有高度、互动探究有深度、巩固拓展合适度、达标测评层级度6个维度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深度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涵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课改是一项系统工程,汇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10余年来,集团坚持推进课改,学校落实落细教学部署,教师自觉自主打造课堂,实现了学生状态的生动、鲜活。”黄家发说。

  作为连云港市课改领航学校,近年来,华杰集团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连续12年在全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位居前列。

  柏萍表示,课改并不是完全推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结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好的经验做法,不断实现对课堂的超越,让教学更贴近教育本质。“今后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守正创新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集团打造成政府放心、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优质民办教育集团,为社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本报记者 邢田恬)

责任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