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近日,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保证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课间活动时间15分钟。实施“2·15专项行动”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务实举措,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教育新生态新秩序的重要抓手,也是统筹推进育人理念、办学方式、教学方法、资源配置、教育管理等综合改革的创新之举。
实施“2·15专项行动”,为改善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路径。每天体育活动2小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增强身体素质。课间活动时间由延续多年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迈出了打破“课间圈养”的关键一步,让中小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走出教室,在户外和阳光下放松身心。
实施“2·15专项行动”,学校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认真规划,出台落地举措,严守有序安全防线,合理规划安排活动空间,开放更多的体育活动场地,增加体育器材和活动设施,引导学生安全有序“撒欢”。同时,统筹好课间15分钟、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让增加的时长发挥最大效应,为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2·15专项行动”,不仅要保证体育活动的“量”,更要注重提升体育活动的“质”。各地各校应积极创新体育活动内容,增加活动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可以引入传统体育游戏、现代流行运动等多种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如此,不仅能增加学生参与度,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竞技精神。
体育活动的质量还与师资力量以及教师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各校要配备或者培养一批专兼职体育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能,享受运动快乐。
真正发挥“2·15专项行动”政策功效,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措施,让学生课间玩得开心、家长放心。比如制订学校安全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校体育运动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消除学校和教师的后顾之忧。同时,强化管理,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严禁教师“拖堂”或提前上课,避免人为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等。
希望全省各地各校以实施“2·15专项行动”为契机,做好课间15分钟以及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道“加法题”,不断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更多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形式,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