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师节前夕,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博士生庞众望深情回忆小学音乐老师对其本人的影响,诚挚感恩老师在课堂上给予的肯定与鼓励。这份被提振的自信,某种程度上成为他跨越重重阻碍、从河北吴桥县小村庄走进清华大学的精神力量。
庞众望的个体经历,是乡村教育托举梦想的缩影。从他的经历不难看出,乡村教育的价值不仅是为孩子搭建获取知识的基础平台,而且在于为孩子注入自信与成长的力量。哪怕一束微光,也能照亮乡村学子的追梦路。
办好乡村教育,既是点亮个体希望的关键一步,又是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必答题”。保障乡村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国家未来人才储备与社会公平实现。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政策推动乡村教育发展。在师资补充方面,特岗计划实施20年来累计为中西部乡村学校选聘教师118万人,“银龄讲学计划”与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机制同步推进,有效缓解了师资结构性短缺;在办学条件改善上,2019年启动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基本补齐了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短板,实现乡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在优质资源共享层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打通乡村师生获取优质资源的“最后一公里”。这些政策和实践,既夯实硬件基础,又优化软件供给,为乡村孩子创造了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尽管国家在推动乡村教育提质增效上持续发力,但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依旧存在。缩小这一差距,不能仅靠“输血式”投入,更需构建“造血式”发展机制。一方面,持续加大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完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硬件,推动优质数字资源覆盖面;另一方面,扩大乡村教师培养与激励机制,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提供高质量培训,同时提高薪资待遇、给予职称晋升倾斜,让优秀教师愿意来、留得住、教得好。
在完善硬件与师资之外,乡村教育更需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目前,各地各校已立足资源禀赋,陆续开展了诸多富有成效的行动。宁夏建设“互联网+教育”示范区,以一根网线实现乡村与城市名校“云端牵手”;云南省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依托土地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使学生既学习知识、锻炼身体,又厚植乡土情怀;陕西省榆林市部分农村学校,结合当地文化开设陕北民歌、剪纸艺术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传承文化、增强自信。这些实践证明,乡村教育无需模仿城市,凭借自身优势亦可走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庞众望的音乐老师用鼓励唤醒了他的灵魂。办好乡村教育,需要这样的“唤醒者”,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政府部门应持续优化教育政策,为乡村学校提供更有力的支撑。高校与城市学校需发挥“辐射作用”,通过对口帮扶、资源共享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可搭建平台,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多课外实践、兴趣培养机会。
从庞众望的成长到千万乡村孩子的命运改变,从政策助力到“互联网+”探索,中国乡村教育正坚定向前。随着社会各界持续发力,更多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更多创新模式落地见效,乡村教育必将迈好公平优质发展的平衡步,为更多乡村学子撑起广阔的成长天空。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