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部分高校的管理规定引发热议:大一新生禁带电脑、宿舍熄灯前点名、晚自习强制打卡,这些被吐槽“高中化”的措施,引发人们对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律能力的关注。大学不是中学的延续,真正的成长,始于学会自我管理。
高尔基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而有力。”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自律对个人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自律精神,“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律己宜带秋风”等古训流传至今。东汉杨震深夜拒金时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至今读来仍令人肃然起敬。古今中外,无数故事告诉我们,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那些看似毫不费力的绽放,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坚守。自律,是人类修养的崇高境界。
当代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面临的诱惑远比古人多。课堂上的手机弹窗,社交平台的无尽信息流,时刻考验着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假如缺乏自律,学校的规定再严格,恐怕也无法阻止一颗“放飞的心”。换个角度看,学生们互相监督、互相激励,发自内心地自我约束,将比任何外在规定都更有力量。最近,海南医科大学国际护理学院开展了一场“免监考”的生理学考试。考场内不见监考老师的身影,但秩序井然,同学们以“零违纪”的完美答卷,为校园诚信教育作出生动注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自律,就是内化的规矩。它关乎成长上限,也决定道德底线;它帮助个人成长,也影响社会规范。朱德总司令坚持“党内不能有特殊党员”,陶行知先生教导子女“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都体现出自律对底线的坚守。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术诚信、时间观念、生活作风,这些在大学时养成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生。
自律的关键在于提高自制力,掌握合适的方法可事半功倍。有人善于制定目标,比如上海女青年周丽菊用两年时间,在总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280块彩石上刻完80万字《红楼梦》,若无恒志难成此功。有的人善于自我警示,比如林则徐以“制怒”条幅提醒自己冷静;鲁迅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勉。有的人善于借助他人的智慧。比如唐太宗因虚心接纳魏征200余次直谏,最终成就“贞观之治”。他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视魏征为“明得失之镜”,彰显了以他人规谏修正自身的清醒。这些方法,单独掌握一个就很了不起,如果能综合运用,更利于养成自律的良好习惯。
古人说:“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对大学生来说,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起来就是惊人的跨越。比如,清晨醒来时想清楚当天要完成的三件事,睡前复盘是否达成预期,这种简单的习惯能有效避免拖延。又如,善用环境管理,既然知道手机干扰大,不妨在学习时主动将其放在视线之外;既然明白宿舍不是学习的最佳场所,就该多去图书馆、自习室寻找氛围。把大目标藏在心里,把小行动落在实处,自制力会在坚持中不断增强。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大学是成长的摇篮。四年时光匆匆而过,能带走的不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品格。高校的管理规定或许能提供暂时的保护,但意志的铠甲需要自己锻造。愿每一位青年都能在自律中积蓄力量,在坚守中收获成长,让大学四年的耕耘,成为人生长夜里最亮的星光,照亮未来的征途。
原载:2025年9月17日《新华日报》,版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