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周竹生)结合丹阳市提出的创新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和谐之城“四城”建设要求,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丹阳市教育部门积极发挥教育的参与辐射作用,积极配合社区特色文化建设,在形成丹阳市社区文化“管理规范化、阵地现代化、形式多样化、文化特色化”的格局中起到了助推作用。
管理规范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组织保障。成立市镇区两级社区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各镇区设立文体中心,委派文化工作负责人,加强对整个社区文化工作的统一领导。乡镇文教助理贯通教育和文化两部门,穿针引线。人才支撑。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担任社区社团的辅导教师,大力培育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分子,充分发挥具有文化专长的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了一支集戏曲、舞蹈、器乐专长为主的百余人的文艺骨干队伍。经费落实。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五千余万元,用于打造特色文化市。
阵地现代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平台。 丹阳市大力加强镇区文体中心建设,文体中心室内普遍建有图书室、阅览室、舞蹈室、台球室、棋牌室;室外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械区,使文体中心成为集培训、健身、训练、读书、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文化场所。丹阳市专门下发学校文化资源与社区共建共享的文件,整合区内学校等各种文化资源和设施,实现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对社区内居民免费开放。
形式多样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载体。 精心制作文化大餐。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形式多样的原则创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具有艺术才能的教师参与创作,师生参演。如表现季子诚信品质的独幕越剧《徐墓挂剑》;反映新农村文明新风的小丹剧《七月天》;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董永传说》的丹剧音乐神话情景短剧《望仙盼母》。这些作品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的表彰奖励。深入推进文化进村系列活动,文化进村活动的公益性、群众性、娱乐性,坚持群众性文化活动日常化,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化、大型文化活动定期化,文化下乡经常化。积极开展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在社区内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目前全市活跃着马灯、舞龙舞狮、腰鼓秧歌、花担花轿等民间文艺队伍有100多支,骨干队员3000余人。
文化特色化,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活力。 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丹阳市延陵镇柳茹村中的贡氏宗祠彪炳着南宋时期秣陵关总兵贡祖文义薄云天,智救抗金民族英雄岳飞三字岳霖的功绩,贡祖文后隐居延陵镇柳茹村。后人为纪念他,每年农历正月二十,都举办“贡氏文化节”,即传承了忠良历史,又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丹阳市延陵镇九里村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季子的封地,季子礼让诚信的美德受到后人的敬仰,孔子为其书写墓碑。延陵镇将季子的生日农历四月十三定位诚信日,每年都要举办季子文化艺术节,举办“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文化活动。临近的行宫中小学、全州中小学等学校成为文化节、艺术节的主场地,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丹阳市教育与文化联手,通过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满足了社区居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丹阳市因此获得“江苏省文化之乡”称号。
(丹阳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