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周竹生)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高于省市核定比例,丹阳市财政部门在推进该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将抓好“两大工程”、完善“三项机制”。
“两大工程”就是化解学校债务和校安工程。 丹阳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积极化解学校债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还债责任,制订债务化解计划时间表,统筹各方财力,合理安排化债资金;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债务化债控债机制,加强教育规划,优化布局调整,杜绝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将债务总量控制在合理水平。二是科学规划“校安工程”的建设,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校安工程建设资金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可行性论证及前期勘察设计论证,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
“三项机制”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扶困助学机制和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 在经费保障机制方面,丹阳市将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根据全市教育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按不低于省定标准制定本地各项标准,足额安排经费。在扶困助学机制方面,逐步实现助学经费保障体系全覆盖,积极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投入使用重点向弱势群体倾斜。在多渠道筹措机制方面,继续落实好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提教育资金的各项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同时,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在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同时,丹阳市财政将会同相关部门把工作重点更多地放到用好管好财政教育经费上来。一是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注重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约束性;二是要强化经费支出的监管和绩效考核,并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以考核促改革;三是要规范各级各类学校财务管理,督促学校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国家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中小学财务制度》等财务制度。
近年来,丹阳市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丹阳市“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可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想方设法,着力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优先保障教育发展,稳固财政性资金在教育投入中的主体地位,有力支持了全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建设,为新时期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夯实了基础。
2012年,丹阳市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达到9.9亿元,较上年增长46.44%,高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增幅22个百分点;财政教育支出占比完成了省定目标任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比例达到87.21%,比上年提高7.74个百分点,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凸显。
(丹阳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