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陈德胜)为了积极营造“人人爱读书、读书滋养人”的良好氛围,唤醒每个中小学生关注阅读的自觉性,激发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2013年起,扬州市积极实施全市中小学阅读工程,构建从小学到高中12年一贯的中小学生阅读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推进阅读工程的认同度。 要求各学校提高对推进中小学生阅读工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推进中小学生阅读作为自觉的行动。多形式开展宣传,形成推进中小学生阅读工程的浓厚氛围,确定广泛的价值认同,致力于让更多学生接受“阅读教育”,有充足的阅读量、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人文素养,并形成终身热爱阅读的习惯和品格。
二是健全组织,建立推进阅读工程的领导机制。 市、县(市、区)教育局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为执行组长的中小学生阅读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实施本地中小学生阅读工程;各中小学校要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长和学校教务主任、班主任、语文、英语教师组成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校学生阅读工程的实施。
三是优化环境,营造浓烈的校园学生阅读氛围。 通过倡议书、标语、读书橱窗、宣传栏、黑板报、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学校网络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氛围,逐步让阅读的认知与行为真正融入广大师生的校园生活。充分挖掘校本资源,发挥各类图书的作用,实现现有图书资源的共享。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辟和建设校园图书角、读书亭、读书长廊、读书园地等,营造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四是突出重点,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根据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新要求,依据市教育局的推荐书目,进一步丰富学生语文、英语及相关学科的阅读内容,重视信息能力的培养,促进电子阅读。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逐步让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五是优化课程,建构适合校本的学生阅读形态。 要求各中小学校在实施阅读工程中,力求打通学科的壁垒,将阅读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衔接,与德育工作、教学工作、校园文化提升相结合,与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有特色的校本阅读课程形态。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将学生阅读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体系,把学生阅读的时间排入课表,落实每周一节阅读课,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段有效组织学生读书。
六是注重引领,强化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要求教师担负起示范引导阅读、指导阅读方法、推荐优秀读物等职责。一方面,积极提倡教师广泛阅读、与学生共读,要求学生阅读的图书自己首先要深度阅读。另一方面,突出课堂内外的阅读导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所积累的资源解决现实问题;要求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建立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互关联的教学机制。积极开展阅读教学研究,以课题或专题研讨的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学生阅读的校本教研,着重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课、名著导读课、阅读主题活动等研究,提高阅读指导的整体水平。
七是活动促进,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生阅读工程实施的质态。 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定期举行读书节、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主题征文等活动,开展速读赛、朗诵赛、演讲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主题读书笔会、读书沙龙、读书故事会以及举办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剪报展评等系列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师生搭建阅读成果展示平台。同时,要求各中小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阅读活动,大力开展班际间的“图书漂流”活动,倡导“每周一诗”。并组织亲子共读、书香家庭展示活动,指导家长支持和陪伴孩子课外阅读,示范并督促孩子课外阅读,形成家校推进合力。
八是强化保障,确保全市中小学生阅读工程实施取得成效。 进一步加大中小学生阅读工程的投入。加强各图书馆、阅览室的规范化建设,从学校公用经费中按小学生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中学生不低于每人每年40元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添置图书。要求各学校不得将应由学校购置的图书向学生和家长摊派,不得向学生和家长转嫁负担。逐步完备图书资源,逐步添置、配齐开展阅读所需的推荐书目,定期开放学生阅览室,保证学校每生每学期平均借阅5本图书。市教育局还将适时组织开展“扬州市十大书香校园”(小学、中学各10所)、“扬州市百佳阅读之星”和“扬州市优秀阅读指导教师”等评选表彰活动,推进阅读工程的深入实施。
(扬州市教育局)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