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氾水中心小学有一间特别的办公室,里面铺设了雅致的地毯,添置了别致的沙发、茶几,点缀了精致的盆景,备好了清香的茶叶。更吸引人的是,室内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步入其间,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课余饭后,教师们总喜欢来到这里,找出一本自己喜爱的图书,静静阅读。“这是学校专门为教师们打造的‘读吧’。通过读书,教师们的视野宽了、底气足了、专业素养高了。”校长张宏军说,没想到当初的一个小小创意,收到了如此良好的效果。
在宝应县,像氾水小学这样为教师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其不断成长的创新举措,几乎在每一所学校都有。作为全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县,该县近年来以“朝阳”“领雁”“拔尖”三大工程为平台,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让教师充分感受专业成长之乐。“人才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宝应县教育局局长蔡祥云告诉记者。
从“新手”到“能手”
“这是一所全新的学校。而我一个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与这个学校有太多的相似点:我和他一样都是全新的起点,我和他一样都需要历经磨练,我和他一样都迫切地需要成长,我和他一样都期待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是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青年教师屠月圆在踏上工作岗位时写给自己的一段话,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两年时间,她就在全县英语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夺得一等奖第一名。“这与学校对青年教师的精心培养密不可分。”屠月圆诚恳地说。
作为一所2010年才创办的新学校,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教龄在3年内的教师达到52人,如何让他们尽快成长、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成为该校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学校对青年教师明确提出“四自、四立”的要求,即文化引领自觉、职业规划自主、搭建平台自为、优化考评自省,立德、立教、立学、立行。“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很有效,已经有好几位像屠老师一样的优秀苗子开始‘冒尖’了。”校长马式先说。
“宝应的教师队伍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倾向,普通高中教师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35岁,有40%的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下。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直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宝应县教育局党委副书记蔡连章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以实施“朝阳工程”为抓手,力促青年教师尽快从“新手”变“能手”。全县深入实施了以“一年教学入门、三年业务达标、五年成为教学骨干”为内容的“一三五工程”,对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练习编制等基本环节组织系列培训,定期进行校级、县级检查考核,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思想关、理论关、专业关。在规模较大、青年教师相对集中的高中学校和部分初中学校,举办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组织开展“新荷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开展业务培训和练兵、竞赛活动,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每年11月,全县还组织青年教师进行专业文化知识考试,有力促进了其专业知识基础的夯实。
从“单飞”到“共翔”
一年一度的教学开放日,是宝应实验初中最热闹的一天。这一天,区域内所有的结对学校都会派出师生来到实验初中,观摩公开课,组织教研活动,而实验初中总会以最热情的姿态,毫无保留地对兄弟学校“倾囊相授”。“作为区域内初中学校的‘龙头’,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发挥自己的‘传、帮、带’作用。”校长沈寿鸿告诉记者,帮助受援学校打造教师队伍,就是实中“支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先后与小官庄镇中心初中、望直港初中等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并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全力帮助受援学校‘升级’教师队伍。”
以实施“领雁工程”为抓手,发挥“双带”作用,力求干群、城乡从“单飞”到“共翔”,是宝应县师资队伍建设的又一显著特色。“这里所说的‘双带’,一是以干部带教师,通过办好‘相约周末’中小学校长论坛、举办校长培训班、组织领导干部上示范课等,引领校长内涵发展的能力建设;通过办好青年干部课程班,创建后备干部网上学习交流平台,不断增强后备干部引领课堂、开拓事业的能力,为教师发展树立样板。”蔡连章介绍说,“第二个‘带’是以城区带农村。我们灵活采取单向派入制、双向互派制、半日制以及紧缺学科教师走教制等形式,近两年来共组织224人次的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中短期支教,组织了53所城乡学校网上牵手。41个结对支援组则通过带教、送教、支教等形式,定期开展指导示范、网上答疑、随班学习等活动。”
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宝应县城乡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全县农村骨干教师总数累计增加了159人。“今年,我们在继续落实好城区骨干教师‘带教、送教、支教’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组织农村中心学校的骨干教师开展相关工作,扩大了这一工作的参与面。”蔡连章说。
从“探航”到“远航”
自1986年走上三尺讲台以来,张宏军已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坚守了整整27个年头。2010年,他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今年1月,以他名字命名的“张宏军语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今后,我会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悟所得,及时与全县的语文教师分享。”
成立以省特级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是宝应县实施“拔尖工程”,力推骨干教师从“探航”到“远航”的具体举措之一。该县教育局将229名骨干教师组建成语文、数学、英语、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5个专家班,聘请高校专家为导师,每学期制定研修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开展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将157名骨干教师组建成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幼教3个名师工作室,由县内省特级教师领衔,进行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以专家班和名师工作室为核心,宝应县组成骨干教师研修班,开展教学展示、读书交流等活动,更好地引导、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2013年1月,教育局又成立了县名师工作总室,下设10个以一线省特级教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和10个学科名师工作室,每年投入40万元,为名师业务研修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保障体系,让一批名师从这里“远航”。
“今后,我们将在以重点工程为平台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教育人才的环境建设,真诚关心广大教师,通过积极改善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让教师拥有安定、温馨的职业幸福。”对未来全县师资队伍建设的方向,蔡祥云早有谋划。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