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通讯员 滕秀平 鲍春进 王建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村家庭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为了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句容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服务关爱体系,扎实开展系列有效活动,优化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 各校建立了以校党支部为核心,以分管德育校长为组长,政教处、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为骨干的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队伍,实行“三线三级”教育管理,即:学校党支部--学校共青团(大队部)--中队委员会;学校行政--年级组--班级;学校家长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学生家庭,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他们受到了同其他孩子同样的关心和教育。
——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 各学校普遍建立了详实的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对本校的留守儿童进行翔实地调查摸底,详细掌握留守儿童的状况,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准确的依据。记载的内容包括“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思想道德状况、学习状况、行为习惯状况、生活状况、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以及父母通讯地址、电话、监护人联系办法等等。通过留守儿童专项档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日常行为进行分类,设专人对留守学生的行为进行关心和监护。这项工作的开展,及时了解全市农村留守少年儿童的基本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构建留守少年儿童结对帮扶制。 近几年来,在全市中小学中开展教师同留守少年儿童,留守少年儿童同其他同学之间的结对帮扶活动,使留守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情感交流等方面得到了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据统计全市已有60%以上的留守少年儿童参加了这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在结对帮扶活动中,做到了“三个优先”,在对待留守少年儿童,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不让一人在思想、生活、学习上掉队。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组建“校园温暖家庭”。 组织师生进行交流、座谈,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师生之间建起“校园家庭”。“校园家庭”的“父母”履行对“子女”在校期间的“父母”职责。每个月做好“四个一”活动,即至少与“子女”共同吃一顿饭,做一次谈心交流,制作一张“加油卡”,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办好校外教育辅导站。 全市建立了226个校外辅导站,聘请有特长的退休老教师等“五老”人员担任辅导员,并实施了五定,定辅导时间、定内容、定辅导人员、定计划、定地点,受到留守儿童家长们的欢迎。目前,全市校外辅导站共接纳4000余名留守儿童进站学习。
——搭建快乐成长平台。 该平台的内容包括: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校联系制度,学校与每位“留守儿童”的家人定期交流,互通情况;利用网络视频或电话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联系提供方便,搭建亲子连心桥;按照《德州市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规范化暂行管理办法》要求,在学校建立文体器材齐全的“一站四室”,即留守儿童活动站、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音乐舞蹈室、心理咨询室,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建立学校与“留守儿童”所在社区(村)定期联系沟通机制,积极动员“留守儿童”周边邻居,时刻关注他们的动态情况,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及时相互沟通,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之间信息共享、互帮互助、齐抓共管的关爱“留守儿童”大平台。
(句容市教育局)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