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书箱、上课手铃、笔墨纸砚……看到这些东西,你是否会联想到鲁迅笔下的私塾先生?在各种高科技教学设备遍布校园的今天,找到这些“老古董”并不容易,而在徐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胡廷枢家中,却收藏着从清代末期至上世纪70年代的2000余件教育类藏品。建一座“百年教育博物馆”,是老胡一直以来的愿望。日前,记者来到徐州,亲身感受了老胡的“教育博物馆”之梦。
胡廷枢爱好收藏,20年前曾热衷于收藏民俗藏品和红色藏品,且小有成就。后来转而收藏教育类藏品,主要是出于一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中国自清末废除科举之后,便开始兴办学堂。100多年来,教育始终处在整个社会变革的前沿。这些藏品虽不如金器、瓷器、字画起眼,却记载着中国教育的百年兴衰。保护这些老古董,就是保护中国的教育文化。”
“这是清代的课桌和课本,这是民国时期的藤编书包,这是文革‘串联’时的免费乘车证……”采访中,胡廷枢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着他的宝贝,而其中最珍贵的,是他的“镇库之宝”——颜真卿《东方画赞碑》拓帖。由于拓片不易保存,一般在原拓后都会裁成小块,夹在书中保存,而胡廷枢收藏的这块拓片长2.6米,宽1.03米,与原碑同大,且经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为真品,能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为实现建一座“百年教育博物馆”的愿望,这些年来,胡廷枢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的每件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比如一张清代的科举试卷,老胡就花了6年辗转多次才收集到手。拥有了这些藏品,老胡也算得上是个“大富翁”了,可自始至今,他从未卖掉过一件藏品。
如今,胡廷枢的这个梦想不仅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也得到了不少收藏界同仁的鼎力相助,不时有人慕名将手头珍贵的教育类藏品转赠给他,这让老胡的教育博物馆之梦越来越清晰。“我希望未来的‘百年教育博物馆’能够免费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江苏和中国百年教育发展的历史。在省市教育部门和有关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自己的梦想一定会实现的。”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