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三区同创”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记者 徐保卫)10月28日,徐州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现代化推进会,全面部署教育现代化工作,市长朱民要求全市教育系统迅速行动,狠抓落实,确保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长期以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和科教强市战略,扎实推进区域教育基本现代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高等教育资源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形成了体系较为完善、专业门类齐全的高教格局,拥有一批全国领先的优势专业和学科。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居于全省第一方阵,国家级、省级示范学校数量全省第一;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示范性实训基地数量江北第一,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综合成绩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前列。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稳步提升,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学校建设、生均公用经费、教师绩效工资等得到充分保障,教师学历达标率、提高率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市级办学条件标准化要求,全市义务教育覆盖率、巩固率100%,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94.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6.9%,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记者了解到,该市将围绕一个目标,即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扎实推进“三区同创”,创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大力实施“五大工程”,一是中小学布局优化工程,落实好新一轮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和农村中小学新建、改扩建任务,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二是现代化学校建设工程,2020年前,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达到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三是教育信息化工程,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普及共享;四是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校舍加固重建新三年计划,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确保中小学校舍全部达到国家重点抗震设防标准;五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工程,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实现优质高中全覆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市高考水平。
徐州市教育局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是徐州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题。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经费保障、内涵发展等方面,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并向农村薄弱地区倾斜,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让留守儿童享受特殊关爱,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完善扶困助学保障机制,保证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失学。落实同城同等待遇,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11月开始,该市有6个县(市、区)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级验收,到2015年所有县(市、区)将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要求,2020年达到优质均衡标准,实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生均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学生个性一样得到发展、学校安全一样得到保障、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目标,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真正做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该市育局局长张德超介绍说,当前,该市教育进入了“有学上”和“上好学”任务叠加、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压力并存的新阶段。在强化学校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等建设的同时,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办学体制。加快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制定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措施,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形成公、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激发教育活力,提高办学效益,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二要建立更具活力的管理模式。按照“名校带新校、名校带弱校、城校带乡校”的思路,探索组建区域义务教育集团,集团内学校管理互通、研训联动、质量同进、文化共建,快速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三要建立更为有效的教育人才管理机制。加强教师岗位动态管理,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教师主动发展的激励评价制度;建立教师常态交流机制,实现区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盘活用好教育人才,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徐州市教育局)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