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睢宁:“均衡、协调、优质、高效”加快信息化进程

作者:徐保卫 李秀江 发布时间:2015-09-08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徐保卫 李秀江)3月4日上午,睢宁李集中学高一(2)班的学生正兴致勃勃的收看《徐州教育》网站直播的数学公开课。清晰的画面,精彩的课堂教学,看的同学们眉飞色舞。学校领导告诉记者,自从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之后,能够对接外部远程教学,大大提升了课堂有效性。近年来,睢宁县教育局以“均衡、协调、优质、高效”为目标,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切实让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均衡发展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新课程改革服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也给传统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新模式:颠覆传统课堂

在县职工子弟小学的录直播教室里,记者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别样精彩。

走进录直播教室,让人一下子就静下心来。这个教室和一般教室不同,分为前后两个区域,中间用单向玻璃隔开,前面为主教室,后面为听课室。教室中安有3个摄像头、2套红外线分析仪,不管是老师提问还是学生回答问题,摄像头都会自动跟踪。

“通过录直播系统,可以把每位老师的经典课堂录下来,还原真实的课堂。”负责教育信息技术的王波老师一边介绍,一边打开之前录制的教学视频进行回放,“这是2月24日卢一荻老师执教的‘学讲计划’入格课《More exercise》。”。

教师可以通过录直播教室试讲、回放视频,提升教学水平,还可以建立名师课堂,搭建相互观摩、借鉴的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实现自主学习,对课堂进行知识巩固。

录直播教室只是我县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2013年,该县借助教育现代化创建的有利时机,成功改版升级了睢宁教育信息网,新增了校园网子站、网络电子备课系统、教师业务管理系统、教育资源库管理系统等9个子系统,整合了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和中小学教学资源,实现了全县信息化教学管理功能。2014年,全县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以上学校所有班级将通过校园网接入县教育城域网,实现数字资源班班通。到时候,只要老师轻点鼠标,就可以将事先做好的课件显示在大屏幕上。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接受电子信息教学,享受老辈人闻所未闻、连想都不敢想的计算机教学。

新视角:提高学习兴趣

2月26日上午,城西小学的耿庆飞老师正在给一年级学生上美术课。讲台边,电脑、短焦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白板上投映着彩色的教学图片,学生们正饶有兴致地临摹。耿庆飞老师感慨地说:“教育信息化为孩子们快乐学习打开了一扇窗,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教育信息化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双手逐渐被解放出来,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更加关注课堂、关注每一个孩子。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探究知识的能力更强。

据悉,从2010至今,全县新增多媒体教室230口,添置教师电脑3105台,学生电脑2983台,多媒体设备253套(含先进电子白板教学设备)。陆续建成了学校微机室、多功能教室、校园网、电子备课室、视频会议室等,网上办公、电子政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已全面实施,全县中小学实施了“远教”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为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又投资2500多万元为班级添置多媒体1100套,近期将安装到位。

新趋势:实现资源共享

县教育局在配备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与设备的同时,还注重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认真研究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教育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以教育信息代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013年11月4日,县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对全县的学科教研员和老师进行了中小学网络电子备课系统的使用培训。网络电子备课系统能将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常规环节有机组织起来,形成所有教学内容的教案库、素材库、习题库,实现校内及全县教师间备课共享,互评交流。教研人员能随时在网络上检查各校、各学科的教案设计、教学反思、教学进度等。该系统还支持在线教研、教案分类统计、开展教案评比等活动。同时教育局还建成了全县教育城域网和教育网络群,并推出一系列学校管理的网络应用平台,能够满足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据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实现千兆网络进校园后,该县还将围绕“三通两平台”,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三通”,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空间人人通。“两平台”,即搭建教育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应用服务平台。信息化设施的优势,将使我县的教育事业如虎添翼,蒸蒸日上。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