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孩子更需要我!”2009年一个普通的日子,靖江市城西小学的陈楠老师正式调到西来镇土桥小学任教,村小的孩子们高兴极了。从到村小支教而最终留下来,陈楠的选择看起来委实不易,如今在靖江市,“陈楠现象”却在不断涌现……这是整个靖江市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一个缩影。通过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共同体工作,靖江市不断加强教师人才培养和交流,切实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提升了全市教育的整体水平。
从2005年开始,靖江市已通过定岗支教、指导性支教、定向支教等多种形式支持农村教育。在此基础上,2009年3月,靖江市教育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将城区的4所小学、4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与当地10个乡镇的所有中小学“捆绑”到了一起,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之间,开展“一带几、全方位、可持续、共提高”的互助活动,形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格局。
据靖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教育局副局长褚庆前介绍,靖江市制定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发展目标自2009年起到2012年,为期3年,实行对口学校“捆绑式”工作责任制。城乡教育共同体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城乡领导结对。农村学校校长或副校长等管理人员分批进入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城区学校的副校长等管理层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共同体内学校定期组织专题会议,加强管理理念的交流。二是城乡教师结对、教科研互动。通过青年教师与名师、骨干教师结对等方式,在共同体内建立教研组和年级组教科研互动的纵横两线,通过校际间的教研讨论和同课异教、异课同构等活动,促进共同体学校的教研发展。三是城乡学生结对。在共同体内开展“班级结对”“学生结对”,通过城乡学生间彼此的“生活体验”和形式多样的“献爱心”帮扶活动,促进城乡学生间的了解和交流。
严格的评价机制成为靖江市促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推动教育均衡顺利实施的保障。教育局督导科制定了专门的督导方案,对共同体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捆绑考核,将考核的结果纳入综合考评成绩中。如果被帮扶的学校没有进步,则共同体内牵头学校在综合考评中不加分或者被扣分;如果共同体内被帮扶的学校综合考评指标有进步,则牵头学校在综合考评中也能加分;对于有突出进步的学校,共同体内的所有学校还可获得政府提供的专项教育奖励基金。靖江市外国语学校是城区拥有结对学校最多的“航空母舰”,它与西来、斜桥两镇的16所学校结成共同体。为谋求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外国语学校专门建立了校长沙龙制度,在互派领导的基础上,外国语学校和农村学校以及分校按1:1或1:2的比例进行教师交流,切实提升城乡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有效性。
从去年3月至今,靖江市的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已经一年有余。没组建教育共同体前,即使中考60%的四星级高中统招生计划分到各农村初中,一些学校也会因为学生分数不够而“烂掉”很多名额;而今年,奇迹出现了,这些指标非但没有浪费,还因为同分带进而超额完成了18个,中考的最高分第一次出现在农村初中。数据切实地说明了城乡教育共同体给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带来的普遍提高。今年,靖江市进一步撤并了市内的初中和小学,经过重组,城乡教育共同体由原先的10个变为8个。“让教育共同体发展成为培养基层干部的摇篮和提升教科研水平的平台,让教育共同体发展成为切实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抓手”,这是靖江教育人的共同心愿,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编辑:周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