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泰兴:明确今后10年奋斗目标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1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近日,泰兴市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对今后10年特别是“十二五”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泰兴市委书记张兆江要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凝聚力量,努力形成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本、师以爱教为荣的局面,为在苏中地区率先实现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率先进入人力资源强市行列打下坚实基础。泰兴市委副书记、市长高亚梓作工作报告。

今后10年,泰兴市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巩固教育现代化创建成果为主线,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把泰兴教育办成人民群众满意度更高、竞争力更强的省内一流教育。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主要指标和教育综合竞争力走在全省前列,形成办学条件更加先进、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教育管理更加科学、教师队伍更具活力、教育质量更加上乘、办学特色更加明显、教育体系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的良好格局。

张兆江书记指出,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教育对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推进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跨越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推动科学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厚德开泰、奋发图兴”新时期泰兴精神,打牢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贯彻落实《泰兴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张兆江要求,要找准工作着力点,抓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环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好教书与育人、学校硬件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张兆江强调,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市各相关部门要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发展责任,保障发展需要,创新发展机制,努力凝聚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工作合力,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高度重视学校安保工作,确保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严格落实到位,坚持做到“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为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优先保障,确保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各类教育发展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从政策上满足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管得活、用得好的格局,为教育优先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力量出资办学、捐资助学,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促进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做好提升社会教育内涵的大文章,扶持发展民办教育,做到扶持与规范相统一、发展与提升相统一。积极探索学前教育市级统筹、市乡共建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形成部门工作合力,进一步清理、整顿教育培训市场,规范培训机构设置。探索校长职务升降、任职交流,以及教师岗位交流的新办法,积极创新队伍流动新机制。

高亚梓市长在报告中总结了“十一五”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成绩,部署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任务。他说,“十一五”是我市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历史时期。5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他要求,今后10年,一要加大教育投入,强化责任落实,加强统筹协调,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二要改善办学条件,均衡师资配备,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持续提高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三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完善发展社会教育,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四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业质量,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优质发展;五要加强办学管理,优化队伍管理,强化安全管理,规范常态管理,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效益。

大会表彰了30个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150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张兆江、高亚梓等市领导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奖状和证书。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