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扬州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新格局

作者:杨广斌 谈雷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9月1日,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位于扬州市新城西区的京华梅岭中学一片热气腾腾的忙碌景象,200余名学生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学校的第一次开学典礼,迈入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记者看到,除了5幢颇具现代感的教学楼巍然屹立外,学校篮球场、排球场等场地的运动设施安装也已基本到位。不少家长说,这下子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就近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了。

【 一 】

建设京华梅岭中学,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年初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学校占地69亩,规划建筑面积3.16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按初中16轨建设。京华梅岭中学的建成填补了新城西区没有公办初中的空白,进一步改善了“居住西区,上学东进”的局面,为扬州市区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放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城市发展了,教育资源布局同样随之发生变化。京华梅岭中学的兴建,正是扬州市近年来力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点的一个缩影。该市教育局局长余如进介绍,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一直是扬州教育人的追求。均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实现“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今年秋学期开学第一天,扬州市教育局专门为市直所有公办初中配备的英语外籍教师开班授课,微格教室(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和网络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教学研究和远程互动教学的教学环境)也全部投入使用,市直公办初中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

【 二 】

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这是家长们的共同愿望。为满足广大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扬州市本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力推教育资源均衡。

2007年8月,扬州市区优质小学——梅岭小学西区校奠基,次年9月,该校正式招生;2010年,扬州市又走出了一条跨区域办学的新路子——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中学南下,受托管理开发区实验中学,广陵区、新城西区合作办学签约仪式暨育才小学西区校揭牌仪式举行,扬中树人九龙湖校区正式开学;今年9月1日,维扬中学又顺利落成,并在新校区举行开学典礼,同一时间,扬州市育才小学东区校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广陵区教育局表示,今年,该区一批传统优质名校资源将向东区辐射:育才小学东区校、扬州大学附属小学东区校以及育才实验学校东校区年内将加快建设。其中,育才小学布点广陵新城,扬大附小东区校在广陵产业园内,育才实验学校东校区将首建初中部。目前扬州市已经初步形成东西南北中,从小学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都有优质教育资源布点的基本格局。

【 三 】

在过去的几年里,扬州市不仅根据城市的发展变化,从学校布局上进行调整,同时,考虑到“择校热”很大程度上是家长在选择教师,该市还力推师资力量的均衡配备。自2005年开始,以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为目标,扬州市实施了“三大工程”,即师德师能建设双“百千万工程”、城乡学校结对工程及农村骨干教师四项培养工程。从2006年开始,连续6年开展千名城乡教师结对交流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83所各类城镇示范学校分别与138所农村学校结对,近3000名教师分别结对,城乡教学差距大大缩小。

2010年12月31日,扬州市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优质均衡战略”,明确“建立并完善教育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和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办学经费、教育技术装备、教师编制四个统一。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和学校倾斜,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显著提高”。根据《实施意见》和刚刚下发的扬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施方案,该市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三区”建设,即坚持示范区引领、先行区推动、样板区促进,区域性整体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市各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建设基本达到办学保障优质均衡样板区、学校管理优质均衡样板区、队伍建设优质均衡样板区、素质教育优质均衡样板区四大样板区要求,所有县(市、区)均创建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确保全市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达到优质均衡。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