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赣榆:创建有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赣榆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把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列为2011年十大重点工程,写进了县《政府工作报告》,县党政联席会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县委王加培书记专题多次听取汇报,亲自解决创建难题;曹卫东县长每个创建节点都深入一线调研,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工作列入一年来,赣榆县的教育现代化创建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创新工作思路,加大经费投入。 县政府创新工作思路,拓宽经费渠道。采取与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公司融资1.3亿元,分四年付款的方式有效地解决资金困难,一次性对全县各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进行装备,铺设塑胶跑道。6月份已全部完成12个标段的公开招投标。目前各标段教育装备全部进场,混凝土基层施工基本完成。

设立奖补引领资金,激活镇级创建积极性。全县镇级社区教育中心和幼儿园建设累计需要资金1273.6万元,县财政已拿出400万元,对社区教育中心和省合格园建设进行奖补,即:达到省级社区教育中心标准的,每个给予8万元补助;达到市级标准的,每个给予5万元补助。省级合格园按照规模大小每个给予3-5万元补助。同时要求,各镇也要以土地划拨、资金扶持等形式,加大对社区教育中心、省合格园、中心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并将相关任务分解到各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经费投入已达3亿多元。

二、实施布局调整,丰富优质资源。 结合中长期事业发展目标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对现有教育布局规划进行科学调整。改造农村薄弱学校26所,撤并办学点12个。顺利完成了黑林二中撤并工作,实施了县城区原青口一中、赣榆县初级中学(原青口二中)联动工程。异地新建了赣榆县第一中学、县特殊教育中、黄海路小学、新城小学、海头初级中学,教育培训中心工程基本完工。

强力推进学校的达标创优工作。去年,赣榆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北校区分别完成了四星级、三星级高中创建。今年又启动了青口四中的三星级创建、城头高中的四星级创建工作。赣榆中专、金山中专分别完成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四星级、三星级评估工作,其中赣榆中专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强力推进省优质幼儿园、合格园创建工作,全县138个办班点撤并调整为88所村级园,新建了3所中心幼儿园。全县注册的61所幼儿园全部达到省合格园以上标准,其中达省优标准40所,占比65.6%,居连云港市四县之首。

目前,全县建有省重点成人教育中心校7所。省级社区教育中心2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乡镇1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3个。

三、深化素质教育,扩大课改成果。

一是务实推进“三案·六模块”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活动,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寻求培养学生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评比中,教育局教研室、海头高级中学、外国语学校、沙河二小分别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前不久,在北京大学举行的“2011第二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大会”上,赣榆县被评为“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县”。

二是率先建成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按照省《规划纲要》要求,赣榆县因地制宜,利用石桥中学的闲置资源,投资220万元加快基地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基地总面积112亩,其中,生活体验区建有宿舍楼、自助式餐厅;劳动实践区建有占地15亩的花卉苗圃园、30余亩的农科示范园;拓展训练区添置携手并进、轮胎坡、手吊环桥等15种训练器材;主题教育区建成海洋文化展馆和手工制作展馆。

三是扎实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有7所中小学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体育教育先进学校、省“冬季三项锻炼”先进学校。成功承办了江苏省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模型“华杰杯”国际数棋竞赛。在全国第三届国际数棋比赛中,城头小学、沙河小学均获得团体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智运杯”全国青少年国际数棋技能展示活动中,沙河小学获得全国总决赛冠军,城头小学、石桥小学获得团体对抗赛一等奖,县教育局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华杰双语学校美术作品荣获一等奖; 在2010年江苏省第四届中小学书法展示赛中,柘汪小学获奖数量居全省各类学校之首。柘汪二小“行知苑”被省环保厅、教育厅评为环境教育基地。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