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徐州铜山区:师资培训的“三为”举措

作者:潘玉娇 张剑秋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新学期开学后,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西沿小学校长孟亚就格外忙碌,布置新学期工作,进行各项常规安排……但是与往年相比,今年孟亚却有了更多的新想法:“在沁阳永威的那段培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我希望把我所学到的,在这学期得以运用。”

全员重视 以制度为保障

孟亚所指的,是铜山区于今年3、4月份组织的一次全区校长培训。当时该区组织了200余名中小学一把手校长,分4批前往河南省沁阳永威学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跟岗培训,全面体验了该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管理的成功经验。如此大规模的师资培训,在铜山区尚属首次。

“其实铜山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由来已久,从政策、人力配置、再到资金,我们一直在切切实实地做着每一件事情。”在铜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孟宪刚向记者谈起了该区的师资培训情况。每年年初,区教育局人事科就会同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局基教、职社、教研室等业务科室,结合教师实际需求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工作由局人事科统筹安排、扎口管理;培训的实施和考核由教研室、教科所、基教科和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进行,形成了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种形式的组织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孟宪刚说,“特别是从近两年开始,我们会通过红头文件的形式将培训计划发给各个学校和教学点,从而保证了培训工作规范、长效运行。”

除了组织体制的保障,师资培训的有效开展还依赖于培训经费的落实到位。铜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徐善之告诉记者,在该区,培训经费由财政划拨专款、各学校自筹、教师个人分担等组成。“以今年暑期的千人学科培训为例,区教育局的花费就接近30万元。就铜山的经济条件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重心转移 以需求为导向

培训对象向一线教师转移,是近年来铜山师资培训的一大特点。据区教育局人事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参培教师每年达到1.3万人次,全区每个教师接受非学历培训平均每年在48学时以上。在2009年至2011年的3年间,参加培训的一线教师分别为11110、11213、12325人次,达到了当年培训总数的95%。此外,在名额分配上,该区总是优先选派薄弱学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特别是市以上级别的学科培训,坚持向薄弱学校倾斜。

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实现师资培训向紧缺学科转移,是铜山师资培训的又一大特点。近五年来,该区共选拔小学教师转任幼儿教师岗位培训320余名,不仅为小学教师超编“消肿”,而且为加快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此外,为解决初中教师超编、小学教师部分学科不均衡的问题,2010年,该区组织初中向小学分流97人,2011年又组织188名初中教师对本镇小学进行支教。为了使这些支教教师尽快适应小学学科的特点,该区对这些教师专门组织了上岗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

“培训帮助我更快地适应了新的教学工作,我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都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我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在铜山区张集中学,语文教师贺敏向记者谈起了她的感受,“普通话诵读培训提升了我的自信心,学科培训让我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彩,读书峰会则丰富了我的内涵。”

创新模式 以高效为依托

教学任务的繁重,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如何保证教师对师资培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创新,成为铜山区寻求有效培训模式的一大法宝。“以永威之行为例,它在推进我区新课程改革、规范学校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全面提升了校干的整体素质。”徐善之说,“创新的模式可以概括为9个字:走出去、引进来、分层次。”

今年3月初,扬州市广陵区的8名校长及骨干教师来到铜山区4所乡镇学校“送教下乡”,支教教师新颖的教学模式给受援学校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支教结束后,铜山区教育局积极促成受援学校与扬州方面开展网上资源共享,并积极派遣教师到扬州跟课听讲,很好地践行了该区“城乡学校手拉手、强强学校联手、强弱学校牵手”的校本培训模式。此外,铜山区还实施包括入门培训、中青年教师在职培训、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校干提高培训等在内的分层次培训,以此保证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培训项目,让培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铜山区对师资培训工作的紧抓不懈,有效推动了当地教育的高速均衡发展,该区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都要靠教师。”铜山区教育局局长王慕启说,“下一步,我们将在如何更好地提升培训效应上下功夫,创新教学模块设计,并不断完善管理的规范性,让铜山师资培训的深度、广度和创新度不断拓展!”

编辑:沈大雷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