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盐城市盐都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侧记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盐城市盐都区,实地采访了该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做法,真切感受到了这些做法给当地孩子带来的喜悦。“自2010年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盐城唯一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优质均衡、促进公平’主题多措并举,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连年提升。”区教育局局长宋金洪说。
改善办学条件,村校堪比城里校
“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环境,学校漂亮,设施完善。”这是青年教师唐珊珊对大冈小学的整体印象。她家住盐城市区,今年被选派到地处农村的大冈小学任教。起初,她担心自己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条件,但当看见学校漂亮的教学楼、整洁的操场,以及宽敞明亮的宿舍和食堂时,她的一颗心放了下来。
在如今的盐城区,乡村学校早已一改原先简陋的模样。一直以来,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盐都区以抓学校标准化、园林化、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第一初中和第二小学优质教育资源,高标准新建毓龙路实验学校;新建郭猛实验学校、神州路初中、神州路小学;校安工程三年规划即将全面完成;塑胶田径场建设已成为该区中小学的亮点……在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升级学校品位理念的指导下,该区先后有14所学校创建成省市级园林式学校。与此同时,该区进一步完善更新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仅2011年就投入3080万元,新建、升级网络教室102个,新建多媒体教室710个,升级改造校园网并建成多个软件平台,切实满足了教学需求。
优化队伍建设,城乡师资一样优
“支教与赴外地脱产进修相比,多了份艰辛,但却让我更加懂得做老师的责任……”这是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教师马洪淦在支教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2010年秋学期起,她前往该市北龙港初中进行为期3年的定岗支教。
在盐都区,与马洪淦有着相似经历的教师还有很多。近年来,盐都把科学配备教师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之一,走出了一条富有盐都特色的新路。早在2006年,该区就在全市率先推出教师支教交流“双向工程”,让优质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让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每年支教交流人数都在300人以上。2010年,该区将大市区学校组建成两个教育集团,每年在集团成员校之间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并规定集团内交流支教教师人数占符合交流条件专任教师的20%,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问题。2011年,该区又组建支教团队,集中团体力量到薄弱学校支教,推动薄弱学校师资质量的整体提升。此外,该区还通过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薄弱学校送教、挂职等形式,全力推进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实现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一样优。
推进素质教育,孩子们享受“快乐课堂”
在盐都区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马沟小学,五年级学生徐兵迫不及待地向记者展示他的书法作品。该校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利用留守儿童中午在校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书法训练,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先后有近百名学生在全国书法竞赛中获奖。
如何将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个性得以张扬、兴趣得以发展?在盐都区,教育者们因地制宜,找到了适合当地情况的好办法。而为了让学生多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该区教育局还专门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各学校结合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设特色活动,为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据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区内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演奏一种乐器、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在美术、民间传统文艺特色项目方面更是有了自己的长项。在盐都,市二小的《小号手报》全国有名;北龙港小学的剪纸艺术走进了央视;龙冈小学的乒乓球冲出亚洲……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与全面推进,带来了盐都教育教学质量的一路攀升,带来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欣欣向荣……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