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九条”实施已近一年 144名高校院所科技人员“辞教下海”
南京:打造创业者城市正在进行时
“今年以来,全市共有144名本地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主动‘辞教下海’创业。”近日,南京市科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南京市委、市政府今年年初出台的“科技九条”实施情况。截至目前,共有12所在宁高校对照“科技九条”,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鼓励扶持政策。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先后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文件,南京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分别研究草拟了支持本校科技人员及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办法。据介绍,这144名“辞教下海”的科技人员,覆盖了南京大多数高校。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停薪留职”属于顺应市场经济时代大潮,现在的“离岗创业”能否代表科技时代的风起云涌?
教师的激荡:毅然走出“象牙塔”
在科技领域,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应用开发研究的重要方面军,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生力军。如何把大学的科技成果及时地转移出去,造福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重大课题。
允许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保留身份职称、允许科研成果所得收益的60%至95%划归研发人、允许科技人员在职创业收入归个人所有、个人奖励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知识产权折按50%至70%比例作价入股企业、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计入学分……这是今年1月份,南京出台的“科技九条”的主要内容,其“真刀真枪、真金白银”程度,按该市市长季建业的说法则是“超过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力度”,诸多规定可谓探及科技体制改革的“天花板”。
自2009年6月科技部将南京确定为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该市放开手脚三年“三连击”:2010年,出台具有南京特色的科技创新创业“20条政策”;2011年,出台科技创新“1+8”政策体系、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构想以及“321”人才引进计划;2012年,“科技九条”的出台使南京鼓励创新创业的“新政”达到一定高度。今年11月13日,在南京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也陆续到位。
据统计,2011年南京的专利申请量达2.5万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万件以上。作为全国第三大教育名城,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科教资源是南京尚未充分开发的一座富矿。如今,科技“新政”点燃了古城金陵的创业热情。
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大批想创业、会创业、能创业的高校院所科技人员,纷纷主动走出“象牙塔”。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黄明是“科技九条”出台后,南京高校教师队伍中离岗创业第一人。今年初,他与学校正式签订协议,在南京紫金白马特别社区拿下33.8亩地,进行肉制品加工、食品添加剂等的研发和生产,计划3年内销售达亿元。黄明说,“科技九条”中关于离岗创业的鼓励政策,给他吃了定心丸。
“我们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设立科技创业岗,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能力的评价,与教师职称待遇的提升挂钩。”南京市科委副主任黄榕介绍说,继“科技九条”之后,该市最近又与53所在宁高校共同研究制定了《实施细则》,现已进入执行阶段,鼓励更多的教师走出“象牙塔”,扭转高校教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转化”现象。
高校的态度:为创业者利益“正名加码”
高校科技人员创业的舞台在实验室,从这个舞台走到实践,中间有一段很长的道路。一直以来,是科研、教学,还是投奔实践创业,抑或三者均沾,几种不同的道路将高校教师们放在了摇摆不定的天平之上,求平衡难,有所侧重却不稳当。据教育部的统计,全国高校大约有70万人的教师和研究人员队伍。截至去年,我国高校共创办了3500多家企业,生产规模接近2700亿元。但这其中并不包括高校科研人员“离岗”创办的科技企业,原因很明显,一旦离校,人就是社会人,与高校没有了“关系”。
“科技九条”出台后,南京大力呼唤斯坦福式的大学,为师生创业松绑、减负。这与一直寻求与地方在协同创新上有所突破、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南京各高校“一拍即合”。记者调查发现,南京目前已有十多所高校相继出台了更具操作性的细则,为教师创业撑腰鼓劲,为创业教师收益分配“正名加码”。“年底前我们还将陆续出台一批政策,把‘科技九条’逐条落实到位。”金陵科技学院院长聂影表示。“科技九条”出台后,金陵科技学院在南京高校中首家出台“科技九条”实施细则,一系列政策真正为教授们松了绑,并直接促成有行政职务的院系领导科研人员实现创业“零”的突破。
在东南大学,一项名为《关于进一步推进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实施意见》的政策以及配套附件即将实施。政策中,创业教师及其团队的收益分配首次被调高了四成。值得一提的是,该实施意见及配套附件明确规定: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时,由东大科研院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认定,东大资产经营管理处组织资产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预评估。这在南京部属高校中尚属首次。附件中还对知识产权直接转让、作价入股、变更、增资等行为,逐一详细列出条款,加以明确。
“虽然实际操作时,有些手续、过程会比较繁琐,但这能有效排除科技成果转化后期运作障碍。”东大资产经营管理处处长吴顺荣告诉记者,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直接参与知识产权认定工作,对引导科技成果发明人或团队严谨、科学、规范进行创业运作,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具有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我们正在给科技创业人员正名。”吴顺荣说,新规规定在校教师既可在岗兼职创业,也可离岗专职创业,学校将为离岗创业教师专设创业岗。他解释说,所谓在岗兼职创业,即科技成果主要发明人创办学科型科技企业,应完成相应职称、职务岗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量,以及其他服务工作量。学校每年按规定对其考核,以决定其岗位绩效津贴发放量,但相关考核会给予必要政策支持;离岗专职创业,即科研成果主要发明人创办与学科紧密相关,且学校持股的学科型科技企业,学校会专设科技创业岗,支持其创业。
政府的责任:关键的地方你得拉一把
扶持科技创业,政府砸下巨资,如何收回成本?会不会血本无归?很多地方政府都有着这样的顾虑。在一次会议上,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给自己和在场官员进行了角色定位,希望大家要做优化创业创新环境的促进派:“领导干部要自觉当好‘后勤部长’,尽心尽责地为科技企业服务。”
南京市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说法:企业成功了政府就赚了。目前,南京规划建设的共50平方公里的紫金科技创业特区已经全面启动,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20.7亿元,配套设立特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11亿元,种子(天使)投资专项资金1.8亿元,公共平台建设专项资金1.3亿元,紫金科创投资基金5亿元。到2015年,为科技创业人员提供的研发、中试平台将达到600万平方米。
事实上,在南京高校的科创人员眼里,这一点对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至关重要,可谓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此前,南京市曾出台了配套政策,公布了《南京创业人才321计划》,即:用5年时间,大力引进3000名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重点培养200名科技创业家,加快集聚100名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
根据这个计划,南京市将提供包括企业初创扶持、科教特色扶持、金融财税扶持和生活配套服务四个方面15项政策。其中,企业初创扶持,主要是解决初创期的启动资金、创业场所、工商注册和创投资金、融资担保等基本问题。
“支持创业,让政府从头管到尾现实吗?”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黄和说,对很多创业人员来说,科研成果最大的风险正是在“黎明之前”:高校的创业主战场在实验室,从实验室到企业还须两三年的孵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入,万一失败,这个风险由谁承担?答案是,不管是高校、企业还是政府,谁完全承担这个风险都会感到委屈。因此南京市的做法就很合理,从技术到产业化成熟,风险三方分担,这就是政府引导最该做的事,“关键地方拉一把”。
在南京市蓝旗街,有一座全市首个“科技九条”示范基地——南京科技创业大厦。根据科技初创企业特点,大厦分隔建成100平方米左右的“创业工场”。大厦内部规划建设了多功能会议室、创业俱乐部、产品展示厅、咖啡吧、健身房等公共配套设施,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业“小”环境。大厦还引入紫金(白下)科技创业特别社区服务体系,为大厦配备了创业助理,按照“全程覆盖,按需服务”理念,建立了科技服务、公共服务和金融服务平台,为入驻人才提供全方位创业服务,让教授实现拎包创业。
但仅仅于此,还远远不够。“斯坦福大学附近有硅谷,哈佛大学附近有128号公路……推动科技创业创新,让高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及时转化、就地转化,最关键的一点还在于当地要在大学周边建设科学城,为高校师生创业提供风投、孵化器、产业基地等平台。”南大党委书记洪银兴说。
今年上半年,南京市迈出了成功的一步,正式启动建设了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总投资额5.1亿元。东大以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核心,与玄武、建邺、栖霞、江宁、浦口5区携手共建5个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江宁科技园破土动工,南京理工大学与玄武区签订了科技合作及“南京紫金常春藤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共建协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与溧水县联建大学生创业园。据介绍,未来南京还将建设6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和35个大学科技园,真正打造一个创业者的城市。
编辑: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