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句容:念好三字诀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滕秀平 刘后成 王建明 发布时间:2015-10-2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本网讯 (通讯员 滕秀平 刘后成 王建明)强教必先强师。句容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教育发展的首要位置,注重“选”“育”“管”,为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规范程序“选”好人才

干部选拔任用规范公正。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公开民主,程序合规,切实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严格执行《句容市中小学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指导意见》,今年暑期,任命校长2人,交流校长5名,提拔副校长12名,交流副校长5名;提拔中层干部58名,交流中层干部10名。

做好教师招聘工作。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成立了教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做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及时补充新教师,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03年起,率先实行教职员工提前离岗退养,腾出岗位、增加编制,及时引进急需的新教师。从2004年起,将每年招聘的小学、初中新教师一律安排到农村任教。近三年共有183名新教师通过招聘进入教师队伍。

强化培训“育”好人才

优化校长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和定期培训制度,加强与省师培中心合作,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参训2200多人次。举办省“名师团送培”,每年组织教育系统干部暑期培训班、校长新课程课堂教学赛课、教育教学管理论坛、论文评比、高层次课程管理培训。实行校长任期交流制,坚持有利于实现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利于校长长远发展的原则,合理、有序地进行。中小学校长每届任期3年,在同一学校任相同职务一般不超过两届。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先后选派15名城区学校领导到农村中小学担任校长,实现“来了一个人,带动一批人,激活一所学校”的预期目标。

创新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开展各类课堂教学评比展示与观摩活动,与省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多期 “现代班主任论坛”、“同课异构”、“有效教学”等各类研讨活动,搭建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高位平台。连续五年举办了英语教师引智培训,所有英语教师全部参加此项培训。加强音体美、科学师资专业发展,举办各类专项培训班,参训200余人。建立全方位的教师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抓好“135工程”、“青蓝工程”、拔尖人才后备建设,逐渐形成从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省特级教师的阶梯型培养机制。2005年在全省率先开办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班,先后赴上海、北京等地参加高层系列培训,2008年以来新增省特级教师9人,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人。

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为构建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究平台,组建了2个镇江市名师工作室和8个句容市教师工作室,发挥特级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健全机制“管”好人才

落实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出台了《句容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柳州市城中区“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围绕“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题,开展 “我为教师职业添光彩”主题演讲和“践行师德规范、争做优秀教师”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全员签订《师德承诺书》。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五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监督网络和有效考核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教育和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中小学教职工双向选聘和教育系统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聘任制度,优化教职工队伍建设。

落实保障激励制度。出台《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津贴实施办法(试行)》,设立中小学教师拔尖人才津贴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教师拔尖人才选拔、培养和激励力度,保证教师拔尖人才津贴发放规范有序、细致稳妥。统一管理城乡学校教师,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对赴农村任教的中小学教师坚持执行上浮一档、二档职务工资的规定,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校任教或支教。职称评审和骨干教师评选向农村学校倾斜,确保全市城乡生均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和骨干教师数量大体相当。

落实骨干教师流动制度。建立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支教制度和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完善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组织城区特级教师、镇江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送教下乡”活动,每年选派城区学校骨干教师150人次到农村学校任教或支教。

(句容市教育局)

编辑:陈路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