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搭建教师成长平台 提供研修培训机会

作者:朱 萍 发布时间:2015-10-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 (通讯员 朱萍)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的通知》(苏教规[2013]1号)等文件精神,提高全区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保教工作素养和能力,推进全区幼儿园整体发展,打造港闸区幼儿园内涵发展特色,2014年南通港闸区教育局重视幼儿园研修培训学习“聚智园务管理、聚力课改建设、聚心区域发展”,有序组织了幼儿园各类研修培训学习活动。

一是2014年7月18日—7月21日推选 21位园长、骨干教师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牵头的于上海举行的“全国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名师大课堂高级研修班”活动。

上海市学前教育一直引领着全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深入贯彻《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观摩上海示范幼儿园的保教经验和园本研修的前沿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精心遴选了上海学前教育的专家和名师,采取“专家报告+现场观摩+互动交流”的形式,一展上海学前教育的风采,以期提升各地园长和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是2014年7月29日由港闸区教育局联合区文明办、港闸区“儒灵童”教育研究会组织区内23位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实地参观考察了“儒灵童国际教育集团·无锡市总部”和无锡“湖景社区‘德育馆’”。

围绕“推进幼儿德育教育成效”组织开展了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培训学习、观看视频,聆听介绍,对儒灵童“德育情境教育培养体系”所体现的儿童德育启蒙教育理念有了深入的认识。 “一周启蒙,一月落实,一季养成,一生习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有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儒灵童”不懈追求的“中国梦·儿童梦”的美好愿景。港闸区幼儿园坚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准则,以“为孩子终生发展奠基”为宗旨,以“润物细无声”为德育渗透理念,积极有效地在全区幼儿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天生港学校徐育林老师和曙光小学幼儿园陈荣芬老师代表南通市参加了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于9月26日在南京组织的“美国髙瞻课程国际研修会”。

高瞻课程是美国髙瞻研究会开发的盛誉全球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在美国学前学校中使用面极广,。被广为引用的“在早期教育阶段投入1美元,社会能够得到17.07美元收益”就出自于对高瞻学前课程效果的追踪研究。高瞻课程核心理念及典型实施方式分别是主动学习、师幼互动、计划—执行—回顾环节、观察评价儿童及师资培训。其中主动学习是高瞻课程的核心教育理念,体现在高瞻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各个方面。师幼互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计划 —工作 —回顾是高瞻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特色,他们强调会制定计划,能按计划执行,并最终实现计划,对于人一生的成功来说非常重要。高瞻课程非常强调让孩子制定计划。在回顾环节,要求孩子将结果与计划联系起来进行反思,这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髙瞻课程还涉及成人鹰架、COR、PQA等技术术语。高瞻课程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但毕竟国情不同,高瞻课程不可移植。专家建议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努力将主动学习、体验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方式应用到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及各类教师培训中。

四是2014年11月14日至11月18日区教育局组织12位业务园长参加了中国早期教育研究会于上海组织的“全国幼儿园园本教研与园本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活动。

随着教育部“以园为本教研与园本课程建设”项目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园“园本教研与园本课程”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园本课程自主是每一所幼儿园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实际需要。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办园理念提升的过程,是幼儿园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过程。此次活动以“专题报告、重点问题研讨、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展现,给与会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带来了很实际的效果。

五是2014年12月12日区教育局组织幸福新城、丽康小区、新华佳园、怡园新邸幼儿园园长4所新办幼儿园15位代表实地观摩“亿童”实验基地幼儿园“科学保教”活动。

《中国教育报》曾以题为《亿童幼教装备 助力“科学保教”》从“网络培训教师”、“领域整合教学”、“活动区学习乐园”、“运动包体育活动”4个板块专版刊载“亿童”幼教服务机构的教育项目内容。此次实地考察,增强了港闸幼教人对“亿童”高端项目的了解。同时,鼓励新办幼儿园大胆尝试、有效吸纳和运用“亿童”研发的资源。幼儿园各类“创建”后,需要全方位提升办园品位,就需要高起点地在区域引进 “高端项目”,垫高发展基础,为区域幼儿园创特色等提供学习的样板。

六是2014年上半年区教育局推选区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朱铃铃老师、2014年下半年分别推选天生港学校附属幼儿园于丽丽老师和区二三工小幼儿园孙玲玲老师参加省教育厅组织、苏州宏文学院承办的为期近一个月的江苏省幼儿园教师引智培训。

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对全省幼儿园教师进行引智培训,是江苏省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引智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为4周,课程涉及世界学前教育前沿的理念和理论、技能和技术,内容涵盖学前教育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五大领域,为全省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提供拓宽视野、启发思维、瞄准前沿、反思自我的培训平台,促进幼儿教师进一步更新保教理念、优化保教模式、创新保教机制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推进江苏幼儿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幼儿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港闸区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参加此项培训,学员在培训中“勤学”、“多思”、“求新”,将学到的内容举一反三,为更多的幼儿园教师对进一步优化教育理念,不断充实现代教学理论、专业知识和保教技能,强化专业发展,早日成为专家型的园长和幼教骨干提供了平台。

七是2014年暑期区教育局积极组织区内近20名园长参加了由省教育厅组织,市师资培训中心承办江苏省三十八期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2014年第二期)。

培训班上园长们系统地学习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管理”、“幼儿教育法规政策”、“幼儿园课程建设”、“优质园评估条例解读”、“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幼儿园教科研”、 “幼儿园园长人文素养提升”等课程。在整个过程中,组织方对每一位参训学员都进行了过程性考核。系统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的园长将获得由江苏省教育厅颁发的园长任职资格岗位证书。

八是2014年5月至6月区教育局组织全区371位老师参加了南通市幼儿教师全员远程培训,获得参训率、优秀率双100%的好成绩。同时,优秀项目管理者、优秀项目专家、优秀辅导员几项评优均榜上有名,其中优秀学员港闸区共有21人。

在本次培训中,组织者针对幼儿教师的培训需求,缜密设计教学课程,精心准备了各类专题资源,制订了详实的培训方案。在现代远程教育新理念的引导下,组织者开发了最新技术的社会化学习平台,促使大家在竞争学习、合作学习、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的过程之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创新思想。学员们借助QQ群等积极参与广泛的社区交流,困惑和疑问可以在“社区”找到答案;在“精彩剪报”、“优秀作业”、“优质资源”等栏目可以分享到同伴的优秀课例成果、精彩的学习感悟、深刻的教育智慧。同时,个人的真知灼见也可能使您成为学习的达人,在被人引领的同时也引领同伴共同进步。

港闸区各幼儿园在“以学代训”、“以会代训”理念的指导下,提出“让培训成为必须,让学习成为享受”的口号,还委派教研员(园长)出国深造,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类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南通市“十二五”省级课题培训、第二十八届苏浙沪幼教名师精品活动观摩研讨会、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未成年人文明礼仪礼仪养成教育教师培训、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申报专题培训、南通市情境教育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班、南通市幼儿园青年教师研修共同体培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培训班、南通市特级教师大讲堂(特级教师带教集中展示)活动、南通市幼儿园主题教学观摩与区角游戏专题交流会、南通市幼儿园 “普惠教研,智慧服务”等活动。

翰林中港城幼儿园和北城幼儿园结合幼儿园办园特色和课题研究实际,形成研修培训学习制度,采用“菜单式”导学方式,提供每个教师每年至少有一次“走出去”参观学习的机会。同时,将知名专家“请进来”现场进行辅导和讲座。翰林中港城幼儿园、陈桥中心幼儿园、阳光幼儿园积极参与各类研修培训学习活动的同时,主动提供交通等服务,为区域幼儿园一起集中前往目的地学习提供了便利益。

港闸区教育局对学前教育研修培训学习的重视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职业标准》、《港闸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港闸政[2014]75号)等文件精神,提高全区幼儿园教师保教工作素养和能力,推进全区幼儿园保教工作整体发展,努力打造港闸区内涵发展特色的具体体现。

参加“全国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名师大课堂高级研修班”

考察“儒灵童国际教育集团•无锡市总部”和无锡“湖景社区‘德育馆’”

“全国幼儿园园本教研与园本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

观摩“亿童”实验基地幼儿园“科学保教”活动

江苏省幼儿园教师引智培训者代表现场分享汇报

参加江苏省三十八期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习

其它参观学习现场图

(南通港闸区教育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