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拿什么向你献礼,母亲城2500周年庆?(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0-23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拿什么向你献礼,母亲城2500周年庆?

——扬州市邗江区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润校园”活动

4月22日下午,由邗江区教育局主办,竹西小学承办的“童心迎城庆”首届扬州传统文化节暨“2500年文化寻根活动”在古邗沟畔大王庙广场启动。启动仪式上,“扬州传统文化一条街”上的扬州木偶、剪纸、面塑、扬剧、民歌、评话、民间传说、竹西诗词、西湖纸扎等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展示让大家流连其间,啧啧称赞。竹西小学百名师生现场手书2500个“邗”字,以墨韵竹香向母亲城2500周年城庆献礼。

【核心提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她蕴含着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审美体验,体现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独特追求和对生活的个性创造。然而,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是,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人才断层、难以承续的危机。近年来,邗江区教育部门主动肩负扬州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使命,以“传统文化润校园”行动为抓手,积极探索“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艺术教育实验,着力培养、提升孩子们的人文素质,从而使得“非遗”艺术之花再次绽放在我区中小学、幼儿园。

两年多来,秉承“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价值理念,邗江教育人步伐坚定地行走在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路上,形成了诸多富有邗江特色的缤纷亮点——

亮点1:一校一特色,扬州传统文化融入邗江教育

首届扬州传统文化节暨“2500年文化寻根活动”明确,从今年4月到9月,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润校园”系列活动,献礼扬州城庆。具体包括“五个一”,即每所学校开发“一门课程”,将扬州传统文化的“新枝”嫁接到国家课程的“根茎”上,开展艺术课堂竞赛,推出有影响力的艺术课程;打造“一个社团”,深入实施“1+X”扬州传统文化特色项目,开展全区“精品社团”评选,各学校建成一个以上特色社团;建设“一处环境”,加强音乐活动室、美术活动室、体育器材室等设施装备,开展“五室”评比,营造文化传承环境;培养“一个传人”,加强专业培训,开展区级“优秀传人”评比活动;实施“一批课题”,成立区艺术教育校本研发小组,实施课题研究,加强校本教材、论文评比,形成研究成果。

扬州评话、扬剧、扬州剪纸、扬州民歌……这些传统的乡土艺术门类,植根于扬州传统文化艺术这片沃土,与扬州这座古城2500的历史文化血脉一脉相承,在扬州及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一曲温婉的扬州民歌《茉莉花》,令多少华夏儿女动容,也让来自五大洲的不同肤色的观众折服。许多国内外友人通过扬州民歌记住长江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对教育寄予的功利心理,让艺术传承在教育中处境尴尬。扬州传统文化艺术如何走出后继无人的危机?怎样让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校园?如何让扬州传统文化艺术青少年心中扎下根来?邗江区教育部门主动肩负扬州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使命,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实验,以“扬州传统文化润校园”为抓手,加快让地方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于“无痕”,着力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扬州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繁多,内容丰富,把这些众多有艺术“一锅煮”硬灌输给学生,显然不是明智之举。邗江教育局从区情实际出发,探索出“1+X”传统艺术进校园的模式,让一所学校选择一种以上主要特色的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不断加大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程的力度。扬州民歌、扬州评话、弹词、清曲、扬剧、道情、扬州剪纸、扬州木偶、古琴、古筝、盆景等艺术资源,这在以前只有在剧场、公园或电视中才能见到的扬州传统文化艺术,如此鲜活而直观地进入孩子们的视野。杨庙小学的剪纸、古筝古琴、盆景,维扬实小的扬州古诗词吟诗诵,梅岭小学西校区的扬州木偶戏,四季园小学的扬州评话、弹词,甘泉中学的扬州民歌,瓜洲中学的扬州篆刻、扬州画派等等,让以往一味以学习为主的校园生活重新变得多姿多彩。

校园生活需要七彩阳光。邗江区每年举办一次“醉扬州”中小学幼儿园文化艺术节、“欢乐校园行走进基层学校”、“邗江人的星光大道”等综艺节目,开展各种展示扬州传统艺术项目的活动,给孩子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每当这些活动上演,总是深受学生喜爱。一次次校园文化寻根之旅,都是那样深深地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活动上演的那些日子总是孩子们最开心的节日。

亮点2:一课一标准,扬州传统文化走进国家课程

如何让国家艺术课程与邗江有实际相结合,让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为学生喜闻乐见?邗江教育的做法多有可圈可点之处:将传统艺术项目建设融入到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将传统艺术项目建设融入到大课间、幸福课程之中,将传统艺术项目建设融入到各项竞赛活动之中。在音乐课和美术课中,将学校艺术特色项目课程计划同国家课程标准同步实施。通俗地说,就是把民歌、声乐类内容纳入音乐课程的教学,把书法、绘画类的课程纳入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上作了整合和提升,让学生并不觉得生硬。各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成立精品社团或兴趣小组,利用每天的大课间、初中每周两次的社团活动时间、小学周五下午的幸福课程时间进行培训、提升。

在推进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邗江教育在开齐上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范式的研究。开发利用地方课程,加大区域艺术教育特色研究。着力推进校本课程,加大艺术课程内外融合研究。依托“邗江新潮”平台,着力开展“快乐高效”课堂教学研究,不断凝练课堂教学特色,形成了具有邗江艺术教育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

传统艺术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邗江教育本着“普及+提高”发展思路,着眼于地方特色,加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断凝练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形成了《扬州民歌校园大家唱》、《扬州花香鼓舞》、《扬州剪纸》等邗江区学校艺术教育地方教材。

学校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凝聚着教学研究者的心血与汗水。在编写校本教材时,他们加强艺术课程间的整合,将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课程的整合研究;加强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资源整合研究力度。按照“主题学习”和“综合活动”两大领域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程体系上,体现层级性,构架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性课程,在课程上体现选择性和自主性,形成必修和选修课程。

亮点3:一师一研训,扬州文化传人扎根邗江课堂

艺术教师的分布情况各校往往不尽相同,有的本人就是艺术专业教师,有的教师身怀绝技,却担任着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长期“雪藏”在校园而难以施展自己的“拳脚”。

对此,区教育局要求所有艺术类毕业的教师必须全部回归本专业进行教学,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将艺术类教师改作他用。为了配备艺术师资,区教育局在新教师招聘中专门拿出指标招聘艺术教师,近两年共招聘21名,加快充实学校艺术教师队伍。

在邗江区每一个艺术专职教师都有一个研究课题。为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把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催化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自身能力素养的提升作为重要内容,在全区系统地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即覆盖全体新上岗教师的“基石工程”,遴选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的“雏雁工程”,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的“领雁工程”,有效激发教育人才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形成良好的雁阵效应。今年,全区在配足艺术专业教师的基础上,将加强专业培训,开展区级“优秀传人”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磨砺技艺,扎根校园,为传承扬州文化做出新贡献。

整合每一个信息资源是开展校园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区教育局建设了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库,组建艺术社团活动指导专家库、优秀艺术作品资源库、艺术教育专题网站、建立艺术教育博客群,结合“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调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校民间艺术教育,形成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借力、挖掘、整合社会资源,诸如学生家长、离退休教师、社会文体单位工作人员、扬州非遗专家等,聘请他们担任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给学生以更广泛更专业的选择空间。目前,杨明坤、祝荣娟、张秀芳等多位“大师级”传人定期走进校园,把扬州文化的精髓一点一滴润进孩子的心田。

亮点4:一生一才艺,扬州文化传承滋养邗江少年

艺术只有接地气,才有生命。体育与艺术“2+1”工程旨在义务段通过各种体育与艺术活动,让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现在的邗江区校园,无论哪所学校,学生们都能歌善舞,提笔能画水墨山水画,张口能诵古诗词,体邗江区帮助学生选择的艺术项目大多来自平时的实验项目: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艺术、大众艺术接“地气”,人人都能学,全员皆参与。比起那些费用高昂的、考级的项目,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在推进体育与艺术“2+1”工程中,区教育局将学生选择的项目和实验项目有机融合,做到了进课程、进课堂、进课表,确保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全面发展,实现生生有活动、校校都主动、家长高度关注、社会大力支持,形成了良好的体艺教育氛围。

几年来,全区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工作,扬州传统艺术项目在学生们心中生了根、发了芽、开了花,学生的特长得到了肯定,自信心得到了增强,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在扬州市历届“运河情”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全区获小学组、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数、奖牌数居全市第一。在“运河情”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中,全区音乐类节目获奖率达100%,美术类节目获奖率超50%,位居全市前列。邗江中学、邗江中专、邗江实验学校、维扬实验小学等学生分别在国家和省、市等各级才艺大赛中斩获金牌,展示了邗江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和邗江少年的多才多艺。

亮点5:一区一课题,扬州文化创新得益邗江校园

近年以来,根据江苏省农村义务段学校四配套工程计划,近几年来全区农村学校普遍建设配置了艺术馆室,按照标准,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涉及到的必备器材全部配备到位。学校传统艺术特色建设发展所需的器材,通过学校自购、社会赞助、家长支持等多渠道,配备到位,基本能确保艺术教育实验的需求。近三年全区累计投入数百万元用于艺术教育实验,通过持续和有效投入,全区艺术教育环境不断改善,为深入开展艺术教学活动,加快扬州文化创新,激发和彰显传统文化的生命活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在地方传统文化在全面传承的同时不断得以创新,全区深入开展“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研究,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会,定期开展专题研讨,以课题研究带动艺术活动开展,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区建立健全一系列艺术管理制度,艺术器材使用制度健全,艺术活动室等场地使用做到有标牌、有专人负责、有使用管理记录、有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培养力度,重视艺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划设计,支持和鼓励艺术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形成激励制度。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全区艺术教育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全程监控实验进程的覆盖机制。艺术馆室建设是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起纳入到了学校综合督导评估体系,加大了对学校的考核力度,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今年,全区将举办课题研究总结汇报会,评选优秀校本教材、优秀论文,形成论文集和论著,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加快艺术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杨荣局长表示,举行“童心迎城庆”首届扬州传统文化节暨“2500年文化寻根”活动,就是要努力为母亲城的发展插上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翅膀,在“文化”和“教育”的联姻中,激发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加快培养具有世界情怀、中国灵魂、扬州特质的邗江少年,为加快将扬州打造成世界名城、文化名城和教育名城做出新贡献。

(扬州市邗江区教育局)

编辑:周灵

责任编辑:陶雯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