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泗阳:万名教师学典型 过硬制度做保障

——泗阳县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侧记

作者:马操 王晓文 发布时间:2015-12-05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前不久,泗阳县实验小学举办了一场师德标兵宣讲会,台上10位教师的语言平实无奇,但他们的事迹却深深感染了台下全县教师代表——众兴实小教师王建平30年前就到苏北农村支教,父母病重却无法常尽孝道;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王燕用爱点燃了特殊孩子的心,让“折翼天使”重新翱翔;临河中学教师夏广东几十年来拿着微薄的工资,过着清贫的生活,却扎根乡土、全心奉献,用爱和责任引领乡村少年健康成长……“今年,我们泗阳在全县范围内推选出了10名师德标兵,他们的事迹各有特色。我们将以他们为典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宣讲活动。本场宣讲会是这一活动的开端。”泗阳县教育局局长傅荣生告诉记者。事实上,这几年,泗阳在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加大典型的选树培养力度,还建章立制,严格监督考核,该县的师德师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典型”在前面带路

  “现如今,不少年轻教师拥有文化知识,却缺乏人文素养和应有的奉献精神。因此,我们决定一方面要用典型感染人,另一方面要用精细化管理规范人。”傅荣生说,该县在近两三年内,通过塑胶跑道提升计划、现代化提升工程等省市级活动的推进,解决了学校办学的硬件问题,下一个阶段要聚焦“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必须从教育内涵提升上着手,教师队伍建设则是内涵提升的重要部分之一。”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开始,泗阳县教育局将每年评选出10名师德标兵并开展宣讲活动。该县双语学校的一名教师在听了首场报告后,不禁在学校网站上写下感言:“听了这些教师感人肺腑的发言,我心中久久难以平静。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教师,这才是对学生的大爱、真爱。希望自己能坚守‘一片丹心育桃李’,不忘初心。”

  下一步,泗阳还将通过地方电视台专题介绍、报纸连载、汇编出书等形式,将这些教师的事迹弘扬出去。“特别是那些长期扎根农村,从来不向组织提要求的优秀教师,我们一方面会宣传他们,给予精神奖励,另一方面也会考虑提拔使用,让更多教师感受到教育的正气。”傅荣生说。

  制度成为管理底线

  每逢节假日,泗阳县教育局监察室工作人员反而更忙。他们要按照教育局拟定的《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行风实施意见》,监督各种违规行为。监察室主任魏胜祥坦言,“前几年,泗阳县做异地家教的教师有不少,甚至会出现老师一到下午就在课堂坐不住的情况。近两年,我们监察室不断调查取证,前后一共查处了6名教师,给了全县教师极大的触动。”

  据悉,只要查到在岗教师开展有偿家教或者收受、索要礼品,该县教育局首先会没收其非法收入,然后予以纪律处分,处分包括降低岗位等级、降低岗位待遇和取消评奖评优资格等。“前段时间,有一所学校的副校长因为招生时收受礼金,被免去了职务。任何‘关系’在我们这都不会起作用。”魏胜祥说。此外,该县还开设了多方位举报平台,一经查实,举报人最高能拿到5000元的奖励。

  “公办学校是这么管理的,民办学校也不例外,我们要求县内的所有民办学校一定要遵守规矩。”魏胜祥介绍道,除了硬性管理,他们也会跟有违背师德的教师谈话,责成其自行终止类似行为。“这样的柔性方式,是对教师的警示,也让他们能自觉提升自己。”

  辐射推广力求长效

  “我们学校的老师都非常好,我没听说过老师要钱补课这样的事情。”记者来到泗阳县实验小学,一位姓邢的学生家长正在接孩子,他对学校教师很满意。记者了解到,泗阳实小制定了《教师工作量化考评细则》,拟定了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方案。其中,对违背师德师风规定者扣分非常严格。

  除了完善制度和做好教职工思想工作外,该校还切实落实教师减负工程,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你看,在我们学校,教师们课余都在乒乓球馆、图书室、篮球馆里,学校鼓励他们多运动,多读书,这样他们能劳逸结合,愉悦身心,有幸福感。”校长薛驷说。

  泗阳县众兴镇中心小学在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也很有一套。除了必要的制度之外,学校通过践行学校“尚行文化”,在师德引领方面出了各种妙招。“我们主要用制度约束人,感情管理人。”该校校长李明旭说,学校一方面要求教师遵守制度,另一方面千方百计给教师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此外,学校还评选出“爱心教师”“最美教师”,并约请被评上先进个人的亲属来颁发奖项。“我们一直在观察优秀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举措,未来,我们教育局将吸收好的做法,推广这些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提升各校的师德师风水平。”傅荣生说。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