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盐城:精心编织留守儿童“关爱网”

作者:李月昭 任素梅 发布时间:2016-03-02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教育报》

  ■本报记者 李月昭 任素梅

  前不久,盐城市心语健康辅导中心的教师志愿者们再次来到该市盐都区楼王小学,看望慰问他们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并向学校捐建了留守儿童蒲公英图书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无比欢乐的事情,他们终于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了。在盐城各地各校,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的场景随处可见。

  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处”

  专编专用负责留守儿童工作

  盐城是外出劳工输出的大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留守儿童109359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安排编制在市教育局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处”,专编专用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盐城市教育局负责留守儿童工作的人员袁海武告诉记者,2015年暑假期间,该市市委书记朱克江专题视察亭湖、盐都两区部分乡镇留守儿童工作,明确要求全面构建家庭尽职、政府帮扶、社会关爱的共同参与机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得到切实的关爱。

  为此,盐城市教育局先后组织力量对全市留守儿童进行了3次调研,发出调查问卷6000份,走访1200人,对全市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研显示,留守儿童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留守儿童数量较多、区域分布不均衡;二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数量居多;三是留守儿童中隔代监护居多;四是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面临诸多困难,包括亲情缺失导致的心理问题、监护缺位导致的行为问题、辅导不力导致的学习问题、校外监管缺失导致的安全问题等。

  针对留守儿童呈现出的特点和暴露出的主要问题,盐城市于2015年12月出台《关于在全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要求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四大工程”,即困难帮扶工程、幸福成长工程、权益保障工程、阵地建设工程。

  更新档案数据库

  为留守儿童提供精准帮扶

  根据《关于在全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盐城市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强调“精准”。对此,该市教育局已按照一人一档、应登尽登、分类汇总的办法,对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志愿者信息、各村各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情况等登记建立台账。在全市范围内,按季度更新留守儿童数据库,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综合平台,健全关爱工作档案,为实施精准帮扶提供“大数据”支持。

  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更好地完善关爱工作档案,滨海县还将留守儿童汇总信息细化为“三本账”:每学期开学时对班级学生情况进行排查,了解班级里的留守儿童情况,建好“生数帐”;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建好“学习账”;深入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情况,以及代理人情况、联系方式,建好“家庭账”,为关爱工作的推进提供有效支撑。

  此外,盐城市教育局会同多部门完善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失学。记者在盐城市财政局的网站上看到,目前,该市按照幼儿园、小学平均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高中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对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儿童实行资助,并建立资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孤困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予以重点帮扶;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主体为留守儿童)全部免收住宿费。滨海县、大丰区还从公用经费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留守儿童免费体检。

  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日”

  呼吁全社会加倍关爱留守儿童

  “盐城市留守儿童人口基数大,政府主导的关爱工作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支持。”袁海武说,“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在儿童节里我们呼吁全社会加倍关心爱护留守儿童。”《意见》明确,自2016年起,盐城市将每年6月1日设立为“留守儿童关爱日”,动员社会各界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大力宣传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重大举措、先进经验、先进典型和留守儿童自强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近日,盐城市大丰区南翔实验小学组织开展“阳光爸爸”“彩云妈妈”向留守儿童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活动中,“阳光爸爸”“彩云妈妈”专门抽时间陪伴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该校校长卢松昌说:“我们不但要关心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学习,也要关心他们的校外生活,给他们营造温馨的‘家’。”

  重视情感陪护是盐城市关爱留守儿童的一个亮点。2011年起,盐城就开展了“彩云妈妈”牵手留守、孤贫儿童志愿行动,以交流情感为纽带,努力改善留守、孤贫儿童成长环境。全市现有“彩云妈妈”3000多名,她们每年无偿资助留守儿童的金额达百万元。在此基础上,《关于在全市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开展“爱心父母”“城乡少年儿童牵手结对”和发动公务人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一加一”结对帮扶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用爱心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提升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陈路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