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县 > 正文

教会孩子“花”,更教他们“省”

锡城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消费教育

作者:阮 渊 发布时间:2016-03-17 来源: 江苏教育新闻网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阮 渊)如何引导孩子理性消费?如何合理支配零花钱?如何正确理财?这些与“钱”相关的话题,曾经并没有纳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少人认为,提前与孩子谈“钱”,会导致孩子过度关注物质,产生攀比心理。但在一些教育者看来,正是因为不少家长闭口不谈,才让孩子没有金钱概念和节约意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记者探访我市几所推行消费教育的学校后发现,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有其必要性,为孩子输入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意识,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一部分。

  ■崇安中心幼儿园:模拟商店街让孩子体验消费

  走进崇安区中心幼儿园,在教室外的长廊里,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商店”映入眼帘:小吃店、游乐场、面包房、花店、饰品店、寿司店、汽车4S店、休闲吧、小超市……商店里各种模拟商品在老师和孩子的巧手下被制作得活灵活现。园长张蓓红介绍,这是幼儿园搭建的模拟商业街,在游戏时间,老师们会带领小朋友到这里来进行消费游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钱包,可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参与‘工作’获得游戏币,而扮演顾客的孩子可以用游戏币进行消费活动。”通过消费游戏,让孩子们感受购物规则和购物形式,也能够体会劳动收入的来之不易。

  据悉,从2011年起,崇安区中心幼儿园开始推行消费教育,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不同的体验活动,张蓓红说,活动内容从消费、货币延伸到绿色消费,环保意识等。“比如,我们开展‘食品袋上的秘密’活动,请家长带孩子进超市,让孩子观察商品包装袋,认识绿色食品、安全食品标记、条形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教会孩子们什么是安全的食品,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小商小贩的三无产品说‘不’。”不仅如此,幼儿园让孩子们在真实环境里尝试消费,在三八妇女节,老师们就带着孩子走进超市,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妈妈挑选礼物。“通过消费实践活动,孩子们获得真实的消费体验和生活经验,学会挑选合适的商品,养成有序等待和文明购物等良好习惯。”

  ■扬名中心小学:自编校本教材分年级教学

  作为全市首批消费教育实验学校,扬名中心小学从2010年起就开始推行相关课程,还和消费者协会合作编写校本教材《科学消费》,教材中,两个卡通人物“东东”和“西西”生动地为孩子们讲解如何认读物品价格、如何辨识伪劣产品等。每年的三月和十月是学校集中开展消费教育的时间段,各个班主任利用晨会课、班队活动等时间和孩子们讲解教材相关内容。副校长严青说:消费教育月中每个年级教授的内容不一样,比如二年级的学生要学一学怎样挑选新鲜又美味的食物,五年级的学生则要学会抵制使用盗版或假冒商品、认识食品添加剂等。“小学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主消费的意识,大部分孩子都有零花钱,学校需要引导孩子安全消费、合理消费。”

  在扬名中心小学,每年寒假前老师都会将“合理支配压岁钱”作为假期作业发给学生和家长,在近年来的消费教育探索和实践中,越来越多孩子懂得节约和珍惜劳动果实,甚至有孩子开始有了理财意识。“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投资可以说不遗余力,但却从不在孩子面前提钱,这也造成了一些孩子对钱没有丝毫概念,也就没有节约、珍惜爸爸妈妈劳动收入的意识。”严青说:“消费是孩子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也是生活教育的一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让孩子能够体会到劳动、消费、环保等概念。”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生银行培养理财能手

  在省锡中,省内首家学生校园银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家银行的经营业务不仅包括失物招领和零钱兑换,还涵盖了短期个人无息贷款、保险箱代保管等服务。不仅如此,行长、副行长、财务经理等岗位全部由学生自己担任,贴近真实银行的新鲜模式在校园里受到了广泛关注。“银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实践银行项目是对我们责任心和耐心的考验。”负责人焦乐静同学说。为了确保操作的规范性,同学们还设计、制作了标准化的收据、合同,以贴近真实的银行运营模式。如今,这个学生银行不仅有“办公地点”,还有一系列规章和管理制度。记者在学生银行“服务指南”中发现,可办理的业务还真不少。除了为个人资金、班费、社团经费代保管、零钱兑换等常规服务外,甚至还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服务,俨然一个小型银行。“每人每月最高可贷款300元,100元以内是免息的,贷款期限不超过15天。”焦乐静介绍:“社团及其他学生组织最多可贷2000元。贷款时限不超过90天。”学生银行让不少学生具备理财意识,近距离接触金融服务和产品,培养了更为理性的金钱观。“金融、消费、理财,这些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提前接触和了解,有助于自理自立能力的提高。”焦乐静说。

  (无锡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周灵

相关新闻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地址:中国江苏省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  邮编:210036  

江苏省网络视听违规节目举报

电话:86275776(报社相关),86275726(通联发行) 传真:025-86275721,86275777;技术支持:86381340。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084号, 苏ICP备09001380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10420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