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 关于我们

标题 全文

首页 > 市县

宝应退休教师把“红色故事”讲遍城乡

作者:黄秀祥 发布时间:2021-07-14 来源: 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黄秀祥

  “同学们,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近日,76岁的共产党员、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初中退休教师陈以和,再一次出现在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讲述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学生们听得入神,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西安丰镇地处扬州、淮安、盐城三市的接合部,河网密布,美丽的绿草荡让这里充满了神奇,被形象地称为“宝应沙家浜”。抗战时期,粟裕、陈丕显、叶飞、钟期光等一批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苏中军区暨一师师部都曾迁入这里,随之迁入的还有苏中公学、苏中党校、《苏中报》报社、江淮印钞厂等近30个单位。

  “有了好故事,就要传播好。这些好故事是爱国主义教育难得的好教材。”每个地方总免不了有学生贪玩、厌学,对于这些孩子,陈以和就向他们讲述抗战时期新四军江淮印钞厂工人李金凤的故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赶制江淮币,李金凤的双手磨出泡了还在继续拣字、排字,为赶印江淮币作出了贡献。孩子们听了故事后很受触动,有的当场表示,一定要勤奋学习。

  “他们的手脚都泡烂了,没有药治。老百姓又被鬼子盯得死死的,无法下荡送饭。最后,老百姓将自家养的鸭子放下荡,夜里不收回来,让鸭子在荡中的芦滩上下蛋。新四军战士们每人一天一只生鸭蛋,饿了就喝绿草荡中的水,最后终于将鬼子抢去的十几船粮食夺了回来,还歼灭了一个小队的日本鬼子,缴获了轻、重机枪等武器……”针对部分学生浪费粮食的坏习惯,陈以和就用新四军战士为了夺回被日本鬼子抢去的粮食,忍饥挨饿在绿草荡中埋伏13天的故事来打动他们,让他们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多年来,陈以和不仅在西安丰镇的所有中小学宣讲,还受邀到县城和临近的淮安市淮安区等地,将“红色故事”讲给学生、干部职工听。截至目前,他已讲述“红色故事”百余场,聆听者达11万人次。

  为了在教育形式上有所突破,他将一些教育性强的故事编写成24万字的文史材料《芦荡烽火》,被专家评价为“可信、可存,且可读、耐读”。他还编写了淮剧《架船桥》,赢得了百姓的喜爱与称赞。

  每天奔走在传播“红色故事”的路上,年事已高的陈以和累并快乐着。“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把本地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位老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初心不改的宽广胸怀。

责任编辑:陈路

宝应退休教师把“红色故事”讲遍城乡
发布时间:2021-07-14   
来       源:江苏教育报  

  ■本报通讯员 黄秀祥

  “同学们,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哪有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近日,76岁的共产党员、宝应县西安丰镇中心初中退休教师陈以和,再一次出现在了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讲述一个又一个红色故事。学生们听得入神,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西安丰镇地处扬州、淮安、盐城三市的接合部,河网密布,美丽的绿草荡让这里充满了神奇,被形象地称为“宝应沙家浜”。抗战时期,粟裕、陈丕显、叶飞、钟期光等一批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苏中区党委、苏中行署、苏中军区暨一师师部都曾迁入这里,随之迁入的还有苏中公学、苏中党校、《苏中报》报社、江淮印钞厂等近30个单位。

  “有了好故事,就要传播好。这些好故事是爱国主义教育难得的好教材。”每个地方总免不了有学生贪玩、厌学,对于这些孩子,陈以和就向他们讲述抗战时期新四军江淮印钞厂工人李金凤的故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赶制江淮币,李金凤的双手磨出泡了还在继续拣字、排字,为赶印江淮币作出了贡献。孩子们听了故事后很受触动,有的当场表示,一定要勤奋学习。

  “他们的手脚都泡烂了,没有药治。老百姓又被鬼子盯得死死的,无法下荡送饭。最后,老百姓将自家养的鸭子放下荡,夜里不收回来,让鸭子在荡中的芦滩上下蛋。新四军战士们每人一天一只生鸭蛋,饿了就喝绿草荡中的水,最后终于将鬼子抢去的十几船粮食夺了回来,还歼灭了一个小队的日本鬼子,缴获了轻、重机枪等武器……”针对部分学生浪费粮食的坏习惯,陈以和就用新四军战士为了夺回被日本鬼子抢去的粮食,忍饥挨饿在绿草荡中埋伏13天的故事来打动他们,让他们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多年来,陈以和不仅在西安丰镇的所有中小学宣讲,还受邀到县城和临近的淮安市淮安区等地,将“红色故事”讲给学生、干部职工听。截至目前,他已讲述“红色故事”百余场,聆听者达11万人次。

  为了在教育形式上有所突破,他将一些教育性强的故事编写成24万字的文史材料《芦荡烽火》,被专家评价为“可信、可存,且可读、耐读”。他还编写了淮剧《架船桥》,赢得了百姓的喜爱与称赞。

  每天奔走在传播“红色故事”的路上,年事已高的陈以和累并快乐着。“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把本地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位老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初心不改的宽广胸怀。

责任编辑:陈路